[发明专利]古热岩石圈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1349.0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2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常健;邱楠生;左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石圈 厚度 确定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古热岩石圈厚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研究区中各构造层的岩石热导率和岩石生热率;
利用地层回剥技术构建所述研究区在预设地质时期的古构造层模型,并根据所述古构造层模型确定各构造层厚度;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值,模拟获得所述研究区的各构造层的古地表热流值;
根据所述古地表热流值、所述岩石生热率和所述构造层厚度计算各构造层的顶界热流值;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构造层的顶界热流值:
其中,i表示构造层层数,表示第i构造层的顶界热流值,qs表示第i构造层的古地表热流值,Zi-1表示第i-1构造层厚度,Ai-1表示第i-1构造层的岩石生热率;
根据各构造层的所述顶界热流值、所述构造层厚度、所述岩石热导率和所述岩石生热率,确定地球浅部一维热传导地温线;
确定所述地球浅部一维热传导地温线与地幔绝热线相交的深度,作为古热岩石圈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古构造层模型确定各构造层厚度,包括:
根据所述古构造层模型读取地层厚度;
对于未经历过构造抬升剥蚀的地区,将读取的所述地层厚度作为所述构造层厚度;
对于经历过构造抬升剥蚀的地区,采用古地温梯度法计算剥蚀量,将所述地层厚度与所述剥蚀量的和作为所述构造层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古地温梯度法计算剥蚀量,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剥蚀量:ΔZ=(Tu-T0)/(dT/dZ),
其中,ΔZ表示剥蚀量,Tu表示不整合面处的古温度,T0表示古地表温度,dT/dZ表示古地温拟合直线的斜率,即古地温梯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值,模拟获得所述研究区的各构造层的古地表热流值,包括:
构建所述研究区的钻孔沉积埋藏史;
输入所述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值;
调试古地表热流,使得镜质体反射率模拟值与所述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值不断接近,当两者最接近时,确定对应的古地表热流为该构造层的古地表热流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构造层的所述顶界热流值、所述构造层厚度、所述岩石热导率和所述岩石生热率,确定地球浅部一维热传导地温线,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地球浅部一维热传导地温线:
其中,i表示构造层层数,表示第i构造层顶界热流值,Zi表示第i构造层厚度,Ti上表示第i构造层上界面的温度,Ti下表示第i构造层下界面的温度,Ai表示第i构造层的岩石生热率,Ki表示第i构造层的岩石热导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地球浅部一维热传导地温线与地幔绝热线相交的深度,作为古热岩石圈的厚度,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地幔绝热线:Tm=1300+0.3Z,其中,Z表示深度,Tm表示深度Z处的温度;
计算Ti下=Tm时对应的深度,作为所述古热岩石圈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导率自动测试仪测试得到所述岩石热导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岩石生热率:
Ai=0.01ρ(9.52Cu+2.56CTh+3.48CK),
其中,Ai表示第i构造层的岩石生热率,ρ表示岩石密度,Cu表示岩石中铀的含量,CTh表示岩石中钍的含量,CK表示岩石中钾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134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