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尼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2775.6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3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郭敏;刘轶群;潘国元;张杨;严昊;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K13/06;C08K9/00;C08K3/08;C08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桑胜梅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尼龙 抗菌剂 纳米银 凹凸棒土 尼龙树脂 材料抗菌 改性助剂 力学性能 无机粉末 制备工艺 质量比 树脂 粒径 制备 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尼龙。所述抗菌尼龙,包括:尼龙树脂以及分散在所述树脂中的抗菌剂,所述抗菌剂为凹凸棒土‑纳米银复合无机粉末,其中,纳米银与凹凸棒土的质量比为10/100‑100/100,纳米银的粒径范围为3‑100nm。本发明所述的抗菌剂具有用量少,价格低,制备工艺简单、改善力学性能等优点,在提高材料抗菌性能的同时,在较小的用量下,就能提高材料的刚性,是一种理想的尼龙树脂的改性助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领域,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抗菌尼龙及其制备方法,该抗菌尼龙材料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领域。
背景技术
抗菌塑料制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抗菌剂及抗菌塑料也随着发展。塑料抗菌剂分为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的安全性、耐热性、耐久性较好,如Ag,Zn等。有机抗菌剂,例如,塞菌灵、百菌清、多菌灵、吡啶硫酸锌、正丁基苯并异噻唑啉酮(BBIT)等,在塑料中析出较快,不耐洗涤,作用寿命短。
无机抗菌剂银离子作为抗菌剂,具有高效、安全、杀菌谱广、耐热性、无耐药性和高选择性等优点。将纳米银负载在不同的载体上,可提高纳米银的抗菌效果和分散性。载银的载体通常为介孔结构的无机矿物,包括沸石、埃洛石、海泡石、介孔二氧化硅、凹凸棒土等。其中凹凸棒土为多孔结构的纳米粒子,其主要成分是坡缕石(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链层状结构的含水富镁硅酸盐粘土矿物。其骨架结构呈三维立体状,由硅氧四面体和镁铝八面体通过共用顶点相互连接而成,具有众多平行于棒晶(针状、微棒状或纤维状单晶体)方向排列的管状纳米级孔道,孔道贯穿整个结构,从截面上看孔道呈大小相等(约0.38nm×0.63nm)蜂窝状,属于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且价廉,是非常理想的载体材料,因此引起了学者和研究结构的重视。如中国专利CN1568703A在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以凹凸棒石为载体与硝酸银溶液化学反应形成复合抗菌剂;类似的,中国专利CN1685830A,把沸石粉体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使得银离子充分吸附在沸石的孔隙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水合肼把银离子还原为纳米银。
化学还原法制备载银抗菌剂,通常对载体的纯度、表面性质等有很高要求,并且在加入硝酸银溶液前还要对载体溶液进行分散和调节pH值的处理。载体上负载的纳米银含量很低,导致抗菌剂抗菌效果不是很好,抗菌剂中残留的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尼龙树脂是最重要的工程塑料,该产品系列应用广泛,几乎覆盖每一个领域,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应用最广的品种。为了更好的满足应用等方面的诸多要求,人们不断研究各种方法对尼龙的性能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凹凸棒土-纳米银复合无机粉末改性尼龙及其制备方法。以廉价的凹凸棒土和硝酸银为原料,无需添加任何还原剂,将经喷雾干燥后的粉末加入尼龙中熔融共混,得到所述的抗菌尼龙(载纳米银的凹凸棒土复合无机粉末改性尼龙)。本发明工艺简单、绿色环保。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且减少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抗菌尼龙,包括:尼龙树脂以及分散在所述树脂中的抗菌剂,所述抗菌剂为凹凸棒土-纳米银复合无机粉末,其中,纳米银与凹凸棒土的质量比为10/100-100/100,纳米银的粒径范围为3-100nm。
根据本发明,所述凹凸棒土具有呈棒状或纤维状结构并具有中空的纳米级孔道,凹凸棒土的棒晶直径在10-80nm之间。在凹凸棒土表面负载有粒径3-100nm的纳米银颗粒。纳米银颗粒为球形。优选,所述纳米银与凹凸棒土的质量比为30/100-80/100。
根据本发明的抗菌尼龙,所述凹凸棒土-纳米银复合无机粉末与尼龙树脂的重量比为(0.01-1):100,优选(0.01-0.1):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27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