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极管稳流自控式预热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14269.0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0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华索自动化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60 | 分类号: | F23D14/60;F23D14/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极管 自控 预热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是指一种在炭素焙烧炉上使用的三极管稳流自控式预热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炭素阳极焙烧炉所用燃烧器,多为老式配风直喷式燃烧器。这种燃烧器的配风采用人工控制,由于受到操作员的技能影响,因此会使得这种燃烧器的配风不易控制,进风量与燃气输入量不匹配,会经常造成火道内燃烧不充分,或局部过烧。而当燃烧不充分时,进入的温度较低的燃气既相当于给炉内吹入冷风,同时不受控的机械风门在炉内负压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向炉内吸入冷空气,在这双重作用下,造成了燃气的热效率低,炉温波动大,不易控制。进而大量浪费了燃气,降低了生产效率,使阳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燃气在燃烧后将产生很高的温度,但这些温度却不能被完全利用,很大一部分热量将被白白的浪费掉,因此这些燃烧器同样也存在不能很好的对热量进行充分利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三极管稳流自控式预热燃烧器,能够更好的促进燃气的充分燃烧,同时还能对燃气燃烧的热量进行进一步的利用,降低了热量的损耗。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三极管稳流自控式预热燃烧器,包括燃烧器主体,在燃烧器主体内部设置有一个混合腔和一个燃烧腔,在燃烧器主体的末端设置有与混合腔连通的燃气管道,在燃气管道上设置有燃气阀,在燃烧器主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一条环形的风道,该风道与混合腔连通,在风道与燃气管道之间还设置有将其隔开的隔板,在混合腔与燃烧腔之间还设置有隔环,在风道的入口处设置有进风结构,在燃烧器主体的外侧还设置有与进风结构相连接的控制电机,在控制电机中还设置有串联在一起的温度控制电路与三极管稳流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结构由两块环形的进风板组成,在进风板上设置有至少四个进风口,其中一个进风板固定在燃烧器主体的外侧,另一个进风板与风道相邻设置且与控制电机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电路由时基电路IC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MOS管Q1,电动机M,N极与时基电路IC1的管脚4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N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MOS管Q1的源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时基电路IC1的管脚5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阻R3,以及一端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热敏电阻RT1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滑动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1组成;其中,时基电路IC1的管脚8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基极、MOS管Q1的栅极同时与时基电路IC1的管脚3相连接,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接,时基电路IC1的管脚1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同时与时基电路IC1的管脚2和管脚6相连接,电动机M与二极管D1并联,二极管D1的N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组成该电路的输入端。
作为优选,所述热敏电阻RT1设置在隔环的内部靠近燃烧腔的位置。
再进一步的,上述三极管稳流电路由三极管VT4,三极管VT5,MOS管Q2,N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MOS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一端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4,正极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串接在三极管VT4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电阻R5,串接在MOS管Q2的栅极与漏极之间的电阻R6,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4的P极相连接的电容C3,N极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3,以及一端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7组成;其中,三极管VT4的基极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MOS管Q2的栅极相连接,三极管VT5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4的P极组成电路的输入端,三极管VT4的集电极与电容C3的负极组成电路的输出端且与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时基电路IC1的型号为NE555,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和三极管VT5均为NPN型三极管,三极管VT4为PNP型三极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华索自动化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华索自动化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42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膜式刚性梁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