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创伤修复体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6305.7 | 申请日: | 2015-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6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沈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佳尔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31/16 | 分类号: | A61L31/16;A61L31/14;A61C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31302 | 代理人: | 包文超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创伤 修复 及其 用途 | ||
一种创伤修复体,包括冠部和本体。冠部的周沿与创口内腔配合,本体位于冠部之下,置于创口内腔。本发明提供的创伤修复体,可通过3D打印机快速制作用于拔牙创口修复的医疗器械,作为植入体置入拔牙创口,能避免创口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帮助创口止血、抗感染、促进骨再生和牙槽骨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入型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由两种以上聚合物制成的植入体,用于组织的创伤修复,以及在口腔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拔牙是口腔科最常用的治疗技术。因拔牙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引起出血、肿胀和疼痛等反应,也可导致血压、体温、脉搏的波动。
口腔科日常的拔牙操作是在拔牙后创口上使用纱布或棉球,需病患咬住约半小时至45分钟,一方面对创口进行止血,另一方面还同时对创口进行消毒。但是,纱布或棉球通常在拔牙的2小时后被去除,并使创口直接暴露于口腔环境中,由此可能发生并发症如:出血、面颊肿胀、张口受限、吞咽疼痛、局部红肿以及干槽症等。目前,临床实践中,也没有有效的手段保证创口处于长期的无菌状态。
拔牙后,创口内充满血液,约15分钟即可开始形成血凝块,数小时后牙龈组织收缩,使拔牙创口变小,24小时后血凝块逐渐有结缔组织长入,3天~4天后牙龈上皮由周围向血凝块表面生长并完全覆盖,2周后逐渐有骨组织生长,并需要3个月的时间对拔牙创口进行修复,之后能在新生的牙槽骨上进行咬合修复,如:种牙。由于牙齿缺失,创口处可引起牙槽骨萎缩,邻牙和对颌牙移位或伸长,而造成咀嚼障碍。在缺少应力刺激的情况下,在新生骨组织上产生凹陷的“骨窝”,造成邻牙的塌陷,致使牙槽骨的修复过程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伤修复体,实现对创伤组织的修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伤修复体,实现对创伤组织的修复的同时,促进创伤组织的骨再生。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伤修复体,为创伤组织提供抗菌环境,利于对创伤组织的修复,减少并发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伤修复体,用于口腔修复,尤其是对于拔牙创口的修复,以帮助创口止血、抗感染、促进骨再生和修复。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创伤修复体,包括
冠部,其包括与创口内腔相配合的周沿;
本体,其位于冠部之下,置于创口内腔。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创伤修复体,包括
冠部,其包括与创口内腔过盈配合的周沿;
本体,其位于冠部之下,置于创口内腔。
为便于冠部和本体的衔接,本发明提供的创伤修复体还包括颈部。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创伤修复体,包括
冠部,其包括与创口内腔过盈配合的周沿;
本体,其位于冠部之下,置于创口内腔;
颈部,其位于冠部和本体之间,对冠部和本体进行衔接。
本发明提供的各种创伤修复体,冠部由硬质材料(如:金属、硬质橡胶或聚酯等天然或人工合成聚合物)制成,对创口两侧邻牙的牙槽骨提供应力刺激,显著改善邻牙的塌陷,促进骨再生。
本发明提供的各种创伤修复体,当本体置入创口后,其离心脏更近的一端与创口底部形成空腔。其离心脏更近的一端上还设有开口的容置腔,以促进创口的愈合和牙槽骨的修复。
本发明提供的各种创伤修复体,在本体近端(即当本体置入创口后,离心脏更近的一端)设有开口的容置腔,以保护拔牙后的血凝块,利于新骨的再生,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如:牙周炎等的发生。容置腔的数量至少1个,优先选择1~3个,即1个、2个和3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佳尔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安佳尔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63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