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黄瓜黑星病菌生长的化合物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723797.2 申请日: 2015-11-01
公开(公告)号: CN105330655A 公开(公告)日: 2016-02-17
发明(设计)人: 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 许自协
主分类号: C07D413/04 分类号: C07D413/04;A01P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62700 福建省泉***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抑制 黄瓜 病菌 生长 化合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化合物的新用途,阐明药物化学结构与细菌的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更具体的说,是探索化合物对黄瓜黑星病菌的抑菌和杀菌活性。

背景技术

黄瓜是葫芦科黄瓜属中的一个种,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别名胡瓜,染色体数2n=2x=14。黄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蔬菜作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2008年全球黄瓜的收获面积为263.50万公顷,其中中国的收获面积达到170.28万公顷,占全世界的64%,居世界第一。

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锡金、尼泊尔和中国的云南地区。黄瓜在公元前100年传入中国,于九世纪传入法国,十六世纪中叶传入北美,到公元1600年前后,黄瓜已被传播到世界各地。黄瓜在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黄瓜类型和品种,如欧洲温室型黄瓜,欧美露地栽培型黄瓜,中国华北型黄瓜,中国华南型黄瓜,加工型黄瓜等。目前,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和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中分别保存了黄瓜种质资源1521份,其中来源于我国国内的黄瓜种质共1462份,占保存总份数的96%,分别为来源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的地方品种和育成常规品种。其中山东省215份,河北省115份,辽宁省98份,分列前三位。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给黄瓜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889年,Arthur首次报道了黄瓜瓜条上受黑星病侵害情况。黑星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可危害茎、叶及果实,并可致瓜条畸形、“冒油”,失去商品价值。该病害曾在欧洲、北美与东南亚等地区严重威胁黄瓜生产。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荷兰等国曾发生了黑星病的大流行。我国于1950年在河南省的瓠瓜上首先发现了该病菌,1966年和1979年分别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黄瓜生产上发现了这种病害,但均未造成大面积灾害。80年代以来,黄瓜黑星病首先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大面积流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983~1985年丹东市保护地黄瓜黑星病的病株率达65%,重病区的病株率在90%以上,减产73%,病害发生较轻的地区减产约20%。吉林省浑江市露地主栽黄瓜品种津研二号在黑星病区的枯死株率达53%,病瓜率高达100%。在大棚栽培的津研六号黄瓜品种,病株率达100%,病瓜率达90%以上。据调查,在黄瓜黑星病病区,病株率在90%以上,发生严重的地区减产可达50~70%。由此可见,黑星病一旦爆发,将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瓜疮痂枝孢霉,菌落初为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呈灰色,中央灰黑,略带绿色,呈不规则形或圆形,平铺状,外围为白色菌丝。菌丝体颜色从无色到淡褐色,有时被茸毛,有隔,分生孢子梗细长,单生或丛生,直立或略弯,顶端有分枝,分枝末端钝,有时基部膨大,淡褐色至深褐色或榄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单胞,少数具隔,淡褐色,单胞,少数双胞。

黑星病在黄瓜感病品种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等部位均可受害,以嫩叶、嫩茎、幼果受害最为严重,而老叶和老瓜不敏感。幼苗受害,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扩展后子叶腐烂,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叶片发病时,最初为褪绿的近圆形小斑点,扩展后呈直径2~5mm近圆形斑,后期病斑干枯后穿孔,边缘呈星纹状。瓜条感染黑星病时,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有胶状物溢出,后变为琥珀色,俗称“冒油”。病斑处的组织生长受到抑制,使瓜条畸形。黄瓜的茎蔓、卷须、叶柄也会受黑星病侵染,变褐腐烂。

病原菌是通过各种致病因子对寄主超微结构的影响来实现对寄主的破坏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是黄瓜黑星病菌在侵染黄瓜过程中重要的致病因子。

黑星病菌在侵染黄瓜植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酶,并以此来实现对寄主的影响。由瓜枝孢霉分泌的果胶酶和半乳糖醛酸酶在细胞壁的降解中起主要作用,并以此来获得碳源营养,同时真菌纤维素酶也在分解寄主细胞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从黄瓜黑星病菌的培养滤液中纯化得到一种果胶酶,这种果胶酶能够引起黄瓜下胚轴的木质化作用。用病菌接种感病品种,发病过程中果胶酶的活性增加。认为黑星病菌侵染黄瓜后首先是果胶酶起作用,然后是纤维素酶起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体外抗菌试验,研究化合物对黄瓜黑星病菌的生物活性。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创新点是发现化合物对黄瓜黑星病菌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并测量得到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属于首次公开。

所述化合物结构特征如下图式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自协,未经许自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37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