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以及主机板总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27035.X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7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邱世杰;黄吉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连接器 电路板 电性插槽 延伸插槽 转接卡 电信号传输 延伸装置 主机板总成 信号耦合 侧边 插接 第二连接器 传递路径 电性连接 延长信号 侧面 | ||
一种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以及主机板总成结构,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包含第一转接卡、信号耦合卡及第二转接卡。第一转接卡具有第一电路板、第一电性插槽及第一电连接器;第一电性插槽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侧面,且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侧边。信号耦合卡具有第三电路板、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第三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第三电连接器分别设置于第三电路板的相对二侧边,且第二连接器用于插接于第一电性插槽。第二转接卡具有第二电路板、第二电性插槽以及延伸插槽。第二电性插槽与延伸插槽分别设置于第二电路板的二侧面,第三电连接器用于插接于第二电性插槽,且延伸插槽电性连接于第二电性插槽。使得第一电连接器到延伸插槽之间可以达成延长信号传递路径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扩充卡转接,特别涉及一种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以及具有该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的主机板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低高度的电脑机壳,例如1U伺服器的机壳,由于高度限制,因此通常无法直接在其扩充卡插槽插接高卡高的扩充卡,必须通过转接的手段,将扩充卡的方向转换为与主机板平行的方向。而为了增加高扩充卡的数量,前述转接手段通常可以适用于二个扩充卡。前述的转接手段,通常包含一个具有二个插槽的转接卡,以及一条连接主机板与转接卡的软排线。软排线通常有信号容易衰退,且容易受干扰的问题,同时,插槽的数量也会受到限制。因此使得前述转接手段在实际应用上仍有不便利而受到限制的问题。
若不采用软排线转接,则需要客制化主机板,让主机板具有横向开口的扩充卡插槽,使得扩充卡的方向与主机板平行的方向,并且将主机板部分区域被挖空以闪避扩充卡。但是这种客制化主机板泛用性欠佳,而增加库存的困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以及主机板总成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扩充卡转接所面临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包含一第一转接卡、一信号耦合卡以及一第二转接卡。
第一转接卡具有一第一电路板、一第一电性插槽以及一第一电连接器。第一电性插槽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一侧面,且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边。
信号耦合卡具有一第三电路板、一第二电连接器以及一第三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第三电连接器分别设置于第三电路板的相对二侧边,第二电连接器通过第三电路板电性连接于第三电连接器,且第二连接器用于插接于第一电性插槽。
第二转接卡具有一第二电路板、一第二电性插槽以及至少一延伸插槽。第二电性插槽与延伸插槽分别设置于第二电路的相对二侧面,信号耦合卡的第三电连接器用于插接于第二电性插槽,且延伸插槽电性连接于第二电性插槽。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是一个独立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端子总成或一卡缘连接器。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三电路板为一印刷电路板。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第三电连接器是独立设置于信号耦合卡的端子总成或是一卡缘连接器。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卡的第一电路板平行于第二转接卡的第二电路板,且信号耦合卡的第三电路板垂直于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
本发明提出一种主机板总成结构,包含一主机板以及一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
主机板具有一主插槽。
电信号传输延伸装置包含一第一转接卡、一信号耦合卡以及一第二转接卡。
第一转接卡具有一第一电路板、一第一电性插槽以及一第一电连接器;其中,第一电性插槽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一侧面,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边,用于插接主插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70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倾转式三旋翼无人机姿态与高度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
- 下一篇:手势控制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