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卸胎装置和轮胎生产线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1449.X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6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进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08 | 分类号: | B29D3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153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装置 轮胎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卸胎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自动卸胎装置的轮胎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轮胎制造过程中,生胎半制品经过成型机成型后,成为一条完整的生胎,随后携带圈移入生胎成型区域,利用自身夹具固定生胎并移出作业区,此时即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手的方式进行卸胎作业。
当采用人工卸胎时,在夹具自动收缩后,需要作业人员上前,单手抓住胎唇位置,将生胎拉至身边,随即用双手抓住胎唇,搬运至指定位置或台车,导致作业员劳动强度较大;而且作业员双手抓取生胎胎唇位置,如生胎重量较重时,较易导致胎唇变形,影响生胎质量。
当采用机械手卸胎时,生胎成型完毕并通过携带圈移至指定位置后,机械手随即伸至携带圈,并进入生胎胎唇部位,抓取生胎胎唇,抓取完成后,传递信号给成型机,成型机使携带圈夹具收缩,此时机械手便可抓取生胎输送至指定位置。虽然该方式实现了自动卸胎,降低了作业员劳动强度,但是,如生胎重量较重时,仍会导致胎唇变形,影响生胎质量。
此外,机械手作业时,卸胎需经过机械手一系列的抓取动作,且卸胎过程中机械手无法进行其他作业,影响了单条生胎成型时间,作业效率较低。而且,机械手采用多关节方式设计,机构较复杂,购买及维护保养成本较高,故障率较高。
综上所述,如何减少卸胎过程中生胎发生的变形,以提高生胎质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卸胎装置,以减少卸胎过程中生胎发生的变形,进而提高生胎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自动卸胎装置的轮胎生产线,以减少卸胎过程中生胎发生的变形,进而提高生胎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卸胎装置,包括:
用于供生胎滚动至升降机构的输送台处的输送机构;
能够在生胎成型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机构之间往复移动的卸胎携带件,所述卸胎携带件具有供所述生胎进出的固定槽;
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卸胎携带件上的至少两个夹具,所述夹具伸出时能够配合将所述生胎夹紧在所述固定槽内;
设置在所述卸胎携带件上的推动件,当所述夹具收缩时所述推动件能够推动所述生胎绕自身轴线滚出所述固定槽;
用于使滚动的所述生胎向一侧翻倒并将翻倒后的所述生胎推送至所述输送台上的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输送机构与所述输送台之间。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
沿所述生胎的滚动方向延伸的输送板,所述输送板靠近所述卸胎携带件的一端高于远离所述卸胎携带件的一端,且所述输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3°;
设置在所述输送板两侧的护栏。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输送板靠近所述卸胎携带件一端的引导板,所述引导板的一端与所述输送板铰接;
用于支撑所述引导板的另一端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引导板上下翻转。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与所述引导板铰接。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护栏包括:
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板两侧的两个阻挡框;
设置在所述阻挡框上的横杆,所述横杆平行于所述输送板;
设置在所述阻挡框靠近所述推动件一端的纵杆,所述纵杆垂直于所述输送板;
多个万向滚轮,所述万向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杆以及所述纵杆上。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输送板上每个所述阻挡框上均设置有两个所述横杆和一个所述纵杆。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翻转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输送板远离所述卸胎携带件的一端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沿所述生胎滚动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输送台相齐平,另一侧可上下翻转并高于所述输送台;
能够驱使所述翻转板从与水平面形成的翻转夹角翻转至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翻转夹角为2°-3°;
能够阻挡所述生胎滚动并使所述生胎翻转的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翻转板远离所述输送板一端并垂直于水平面。
优选的,上述自动卸胎装置中,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端与所述翻转板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14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电站调压结构
- 下一篇:引水隧洞避车洞的一种改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