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2420.3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4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刚;王礼文;吴泽伟;陈佛祥;张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88 | 分类号: | A01N43/88;A01P3/00;A01P7/04;A01N43/5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张汉青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氯虫苯 甲酰胺 氟嘧菌酯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
背景技术
氯虫苯甲酰胺,属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主要是激活兰尼碱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痹,直至最后害虫死亡。该有效成分表现出对哺乳动物和害虫兰尼碱受体极显著的选择性差异,大大提高了对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氟嘧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氟嘧菌酯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氟嘧菌酯应用适期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侵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但对孢子萌发和初期侵染最有效。因具有的优异的内吸活性,它能被快速吸收,并能在叶部均匀地向顶部传递,故具有根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叶鞘、叶片的病斑椭圆形或连合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呈墨绿色、湿润状。干燥时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终致叶鞘及叶片枯死。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块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叶片枯死致使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甚者可达50%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的复配增效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10~10:1,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阻燃剂、密度调节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以上物质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根据制备成不同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但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颗粒剂。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复配具有意想不到的协同增效作用,比单剂单独使用提高了对害虫和病菌的防治效果;
2、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作用机理互不相同,混用可延缓害虫和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嘧菌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联合作用评价。
根据Gowing法评价药剂联合方式,其公式如下:
E0﹦X﹢Y–XY/100
式中,X为氯虫苯甲酰胺以某剂量单用时对靶标害虫的防治率;Y为氟嘧菌酯以某剂量单用时对靶标病菌抑制率;E0为氯虫苯甲酰胺、氟嘧菌酯二种药剂混用时对靶标抑制率的理论值;E为氯虫苯甲酰胺、氟嘧菌酯两种药剂混用时对靶标抑制率的实测值。
评价标准:当E–E0>10%时,表示为增效作用;当﹣10%≤E–E0≤10%时,表现为相加作用;当E–E0<﹣10%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表1、对水稻稻飞虱联合作用评价。
表2、对水稻纹枯病联合作用评价。
上述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氟嘧菌酯按照1:10-10:1的比例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施例2:20%氯虫苯甲酰胺·氟嘧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3:3%氯虫苯甲酰胺·氟嘧菌酯颗粒剂。
实施例4:田间药效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24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噻虫啉杀虫复配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杀菌剂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