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2469.9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9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唐华斌;马轶慧;高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4 | 分类号: | G06F1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张振伟,姚开丽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性能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设备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在服务器的采购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提高服务器利用率、降低服务器的成本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然而,当前大部分服务器长期工作在利用率较低的状况下,以CPU为例,大多数应用系统的利用率长期低于30%。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和网络等资源与实际应用负载没有能够合理的匹配,导致某方面资源出现瓶颈时,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资源无法满足应用性能需求,实际配置数量往往严重过剩。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在应用系统上线之前开展服务器性能测试,从而根据应用系统需要满足的性能要求,确定服务器的合理CPU、内存、磁盘或网络资源的配置。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有解决方案可供参考。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一种设备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参考系统中的各应用的业务负载进行检测,统计所述各应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负载状况;
根据所统计的业务负载状况为所述各应用分别建立业务负载模型;
在待测设备安装负载生成的应用、与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对应的业务负载模型,并使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与所述业务负载模型通过应用接口连接;其中,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能根据设定策略生成与所述业务负载模型对应的应用的业 务负载;
控制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对所述业务负载模型施加业务负载,统计所述待测设备中所述业务负载模型导致的资源使用状况而作为性能测试数据。
优选地,所述对参考系统中的各应用的业务负载进行检测,统计所述各应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负载状况,包括:
检测周期到来时,检测所述参考系统中的应用被调用时所述参考系统所消耗的资源;
统计每一检测周期所消耗的所述参考系统的资源,作为相应检测周期所对应的业务负载。
优选地,所述参考系统为处理设备中所安装的包含有各种应用的操作系统。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统计的业务负载状况为所述各应用分别建立业务负载模型,包括:
基于对所述参考系统中的各应用所统计的大量业务负载状况,以及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的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各应用的业务负载模型;所述业务负载模型至少能够实现下述任务:能够反映在任一业务负载下的各资源的配比关系;能够反映各资源参数在时间上的大致分布;具有一定的外延能力,当超出所统计样本数据范围时,能够预测样本数据外的业务负载下的各资源的配比关系。
优选地,所述资源包括以下资源的至少之一:
CPU、内存、硬盘、网络负载。
优选地,所述业务负载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对于数据库应用,业务负载包括单位时间处理事务数;
对于Web应用,业务负载包括单位时间访问量;
对于CPU,业务负载包括CPU的处理能力,所述处理能力基于标准性能评估结果与当前的利用率进行折算;
对于磁盘,业务负载包括每秒进行读写操作的次数或吞吐量。
一种设备性能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模型建立单元、安装 单元和统计单元,其中:
检测单元,用于对参考系统中的各应用的业务负载进行检测,统计所述各应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负载状况;
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统计的业务负载状况为所述各应用分别建立业务负载模型;
安装单元,用于在待测设备安装负载生成的应用、与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对应的业务负载模型,并使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与所述业务负载模型通过应用接口连接;其中,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能根据设定策略生成与所述业务负载模型对应的应用的业务负载;
统计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负载生成的应用对所述业务负载模型施加业务负载,统计所述待测设备中所述业务负载模型导致的资源使用状况而作为性能测试数据。
优选地,所述检测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周期到来时,检测所述参考系统中的应用被调用时所述参考系统所消耗的资源;统计每一检测周期所消耗的所述参考系统的资源,作为相应检测周期所对应的业务负载。
优选地,所述参考系统为处理设备中所安装的包含有各种应用的操作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24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