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方法和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3409.9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秦志东;张海明;范文杰;张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8/10;B60L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方法和电动汽车,该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器、动力电池、受电弓、充电接触器和充电机,整车控制器用于根据充电指令控制受电弓升起以使受电弓接触供电线网,并生成充电信号,以及将充电信号发送至电池管理器;电池管理器用于接收充电信号,并根据充电信号生成电压自检信号,以及将电压自检信号发送至充电机;充电机用于接收电压自检信号,并根据电压自检信号检测受电弓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并将电压差值发送至电池管理器;电池管理器还用于在电压差值等于供电线网的电压时控制充电接触器闭合,以使供电线网通过受电弓和充电机对动力电池充电。该系统大大提升了充电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方法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采用受电弓在线充电技术路线的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发展迅猛,但受电弓充电技术仍然沿用早期相对落后的技术,即装有受电弓的电动汽车在使用受电弓进行充电时,司机通过开关控制升降装置或手动升降的方式升起受电弓,使受电弓与线网接触从而对车载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供电线网直接输出高压电,而受电弓充电过程中却无任何保护措施,因此给充电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同时也会损伤设备。例如,司机发出充电指令,在通过开关控制升降装置或手动升降的方式升起受电弓后,只能依靠司机肉眼观察受电弓两极与供电线网的连接搭线是否连接良好,可能造成升降异常导致线网遭到破坏;如果线网接触受电弓其它导电部位则会引起车体带电,从而引发触电风险;如果线网与受电弓接触不良,则会引起线网及受电弓烧蚀现象。
因此,电动汽车受电弓在线充电技术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对动力电池充电之前对受电弓与供电线网的连接进行检测,当判断连接良好时才允许充电,避免了受电弓升降异常导致的供电线网破坏,降低了供电线网接触受电弓其它导电部位而引起车体带电而引发的触电风险,减少了供电线网与受电弓接触不良而引起的线网及受电弓烧蚀现象,从而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器、动力电池、受电弓、充电接触器和充电机,其中,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根据充电指令控制所述受电弓升起以使所述受电弓接触供电线网,并生成充电信号,以及将所述充电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池管理器;所述电池管理器,用于接收所述充电信号,并根据所述充电信号生成电压自检信号,以及将所述电压自检信号发送至所述充电机;所述充电机,用于接收所述电压自检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自检信号检测所述受电弓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并将所述电压差值发送至所述电池管理器;所述电池管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电压差值等于所述供电线网的电压时控制所述充电接触器闭合,以使所述供电线网通过所述受电弓和所述充电机对所述动力电池充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当电池管理器接收到充电信号后,将电压自检信号发送给充电机,充电机则检测受电弓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当电池管理器判断该电压差值等于供电线网的电压时控制充电回路接通,以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该系统在对动力电池充电之前对受电弓与供电线网的连接进行检测,当判断连接良好时才允许充电,避免了受电弓升降异常导致的供电线网破坏,降低了供电线网接触受电弓其它导电部位而引起车体带电而引发的触电风险,减少了供电线网与受电弓接触不良而引起的线网及受电弓烧蚀现象,从而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34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电能分配方法
- 下一篇:一种并联式能量供应系统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