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髌骨内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8765.X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2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力 |
主分类号: | A61B17/68 | 分类号: | A61B17/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2150 四川省梓***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髌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骨科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既能在不遮挡髌前腱膜的情况下,达到骨折的加压内固定,又有利于髌前腱膜的修复,最终促进骨折愈合的内固定器材。
背景技术
在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有很多种固定骨折的方法,但是可供选择的内固定器材却很有限,而这些内固定器材又存在很多缺陷,常常导致内固定失败或者内固定器材断裂,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医疗纠纷风险。现将目前常见的内固定方法及内固定器材优缺点简述如下:
1、钢丝张力带是已经应用了很多年的经典方法,主要原理是钢针在作骨折纵轴对位的同时,利用钢丝在髌前(张力侧)绕过钢针环形捆扎在一起,实现纵向加压固定的目的。但是该方法至少存在3方面问题:(1)露出的钢针需要根据髌骨的纵向直径剪断埋于皮下,由于所留长度不好把控,经常因针尾过长而出现患者屈膝时,对皮肤的刺激而产生疼痛,过短时容易引起钢丝从针尾滑脱,造成固定失败;(2)钢丝在髌骨表面用力加压时造成髌骨下极崩裂,特别是骨折线偏下的髌骨横行骨折更容易出现,不仅造成固定失败而且加重了损伤,同时钢丝在打结处经常有疲劳性断裂现象;(3)髌骨表面因环形或8字形钢丝的遮挡,不利于髌前腱膜的缝合修复,一定程度影响到髌骨的愈合等缺点。
2、中国专利公报2015年2月18日公开了一种髌骨固定器,公开号CN104352271A,其特征在于:(1)该髌骨固定器设有可扣合在一起的插座部件和插头部件,通过插座部件和插头部件的插合固定,方便调整插座部件和插头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患者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增加了髌骨固定器对髌骨的固定效果;(2)在插合部设计有螺丝孔和螺丝钉,当骨折复位满意后拧紧螺丝钉起到抗张固定作用。但是由于整个固定器组合部件均在髌骨正前方,不仅大面积遮挡了髌前腱膜的修复,而且因器材过厚患者术后屈膝时容易看见内固定物轮廓造成心里不适,另外过厚过大的内固定器置于髌前皮下,增加了感染机会容易造成切口愈合不良。
3、中国专利公报2015年3月13日公开了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空心针,公开号CN104644256A,包括一端设钉帽、一端设螺纹段的空心钉体,所述钉体两端管壁沿轴向均设有一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钉体由若干段彼此相互连接配合的分体钉体组成;所述若干段分体钉体采用螺纹连接组成,具体为:这若干段分体钉为隔一段两侧均为内螺纹连接部、隔一段两侧均为能和内螺纹连接部形成螺纹连接配合的外螺纹连接部构成。该发明采取若干个空心钉体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了空心钉可随着不同患者的髌骨的尺寸而调节不同的长度。但是其结构过于复杂,难于操作,若干段分体钉之间连接可能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使骨折达到加压固定,又不会影响髌前腱膜修复,结构简单,容易操作,连接可靠的髌骨内固定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髌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髌骨内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钉,一对开有中心孔的垫片,螺母,其中:
固定钉依次分为钉柄段、凸台段、固定段、螺纹段、钉前部和钉尖;
螺母配合于螺纹段;
垫片套于固定段处;
固定髌骨后,一个垫片紧贴凸台段,另一个垫片紧贴螺母。
本发明中:钉柄段也即电钻夹持段或人工操作的锤击段,凸台段相当于起到限位作用的螺栓头部,垫片起到分散受力和受力均匀作用,钉前部和钉尖的设计可同于骨圆针或克氏针的前端设计。
进一步的方案是:垫片的形状为月牙形,且两个垫片的月牙相对设置,由此更有利于固定并保护髌骨。
进一步的方案是:螺纹段与钉前部之间开有前折断槽,以便更容易折断钉前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钉柄段与凸台段之间开有后折断槽,以便更容易折断钉柄段。
本发明采用固定钉穿过髌骨,通过拧紧螺母实现髌骨上、下两骨折端作轴心固定;固定后折断钉柄段、钉前部和剪断多余的螺纹段,使固定后的髌骨没有过多的内固定材料外露,避免了术后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固定后髌骨正前方没有遮挡物,为良好的髌前腱膜修复提供了必要条件;两个垫片月牙相对合抱,克服了因屈膝产生的张应力造成的骨折面分离和内固定物折断,最终实现在骨折面加压固定的同时实现张力面的减张目的。本发明的固定钉也可称为可折断髌骨加压内固定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力,未经陈志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87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