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氧化介质中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40884.9 | 申请日: | 2015-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9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张十庆;邹兴政;刘洋;李方;张登友;杨百炼;郭卫民;居本祥;刘奇;赵安忠;唐锐;王华;王东哲;刘庆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9/03 | 分类号: | C22C19/03;C22F1/10;G01K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70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介质 稳定 测温 热电偶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特别涉及一种在氧化介质中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及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偶的稳定性,因使用的环境,所处的环境介质不同,其稳定性也有很大 差异。例如:在粉末冶金行业中,常用钼管作为热电偶保护管,在1600℃的H2气氛下,使用效果较好。然而,上述钼管在氧化性气氛下,很短时间就因氧化 而蚀损。目前工业中常用的K型、N型热电偶,适于在空气或惰性气体等气氛 中工作,但在氯气、氧气、重铬酸钠、高锰酸钾、硝酸等强氧化环境中长期使 用时,其材质容易被氧化而劣化,高温长期使用时,其劣化将显著加快,使得 其测温精度非常差。因此,研究在强氧化环境中长期使用的测温热电偶材料, 满足特殊环境下使用的热电偶要求,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高温强氧化环境热电偶材料的不足,提供一种氧 化介质中长时间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材料具有抗氧化性能 优良、能长期在室温至1150℃稳定工作等优点,使用该材料的热电偶能够在强 氧化环境中长期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在氧化介质中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该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
正极NiCoMn合金材料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Co:14~23%;Mn:1.0~3.0%;Al:1.0~3.0%;Si:0.5~2.0%;Zr≤0.1%;Y ≤0.03%;Ni为余量;
负极NiAlMn合金材料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Al:1.7~5.0%;Mn:1.0~3.0%;Si:0.1~1.0%;Ce:0~0.7%;Nb≤0.2%; Ni为余量。
所述氧化介质测温用热电偶材料,较好的技术方案是:
正极NiCoMn合金材料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Co:15~20%、Mn:1.5~2.5%、Al:1.5~3.0%、Si:1.0~1.6%、Zr:0.05~0.08%、 Y:0.01~0.02%;Ni为余量;
负极NiAlMn合金材料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Al:2.5~4.5%;Mn:1.2~2.0%;Si:0.30~0.80%;Ce:0.15~0.30%;Nb: 0.06~0.1%、Ni为余量。
氧化介质中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的制备方法,有以述步骤:
a)真空感应熔炼:
上按述正、负极合金材料的重量百分比称取各个组分,分别进行熔化,真 空度≥0.1Pa条件下,真空精炼10~30分钟;搅拌,调温至中低温1530℃浇注, 得到铸锭;
b)旋锻:
铸锭加热至900~1200℃,保温1~3h,加工至φ2.0~φ18mm;
c)中间退火:
将旋锻后的正负极合金材料,分别在900~1200℃下氢气保护退火热处理;
d)拉拔减径:
将退火后的合金材料拉拔减径,得到φ0.02~φ10mm线材;
e)热处理:
步骤d)所述的线材置于氢气保护炉或真空炉中,正极:1100~1250±5℃ 下保温2~10小时,负极:1100~1250±5℃下保温2~10小时。
步骤a)所述的熔化,熔化功率20~80Kw,由小功率逐渐调大功率至全熔。
步骤a)所述的精炼,其功率为15~35Kw。
本发明合金中C元素要求低于0.03%,高的C含量将会和铁或铝形成化合物 析出,从而影响合金的性能;此外,S或P作为合金中的有害元素也要严格控制。 在镍钴合金中加入适量的硅、钴,可调整合金的热电特性值,增加抗氧化性和 稳定性;添加钇元素可提高高温稳定性,含钇0.03%的镍钴锰合金的使用寿命 比不添加钇者有显著提高。含铈的镍铝锰合金的使用寿命比不添加钇者有显著 提高。
本合金的主要性能如下:
1.热电偶合金材料能在氧化介质中稳定测温。
2.抗氧化长期稳定测温的热电偶材料能在1000℃、720小时后热电势变化不 大于2℃,具备300至1150℃范围内良好的长期高温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08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的轴承材料
- 下一篇:一种钛合金BT14无缝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