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50130.1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9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管建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931 | 分类号: | H04L12/931;H04L12/933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20161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行 数据包 转发 方法 装置 下行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内核网络接口设置有接口属性,接口属性包括接口名称和接口类型,接口类型包括局域网接口和广域网接口;接口类型为局域网接口时,内核网络接口还设置有接口标记,接口标记包括接口名称和接口编号;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包括:接口类型为局域网接口的内核网络接口接收待转发数据包;根据内核网络接口的接口编号判断接收接口状态是否为绑定状态;若是,则于待转发数据包中添加内核网络接口的接口标记,并将添加接口标记后的待转发数据包转发至接口类型为广域网接口的内核网络接口。该上行或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的转发流程简单,转发准确、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Internet网络流量、规模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核心路由器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随着光纤传输带宽和入网主机数目的日益增长,路由器交换容量及端口密度难以适应网络流量的增长需求。随着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张,路由器转发能力难以适应FIB(ForwardInformation Base,转发信息库)容量的指数级增长。随着IPv6、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组播、安全等应用的发展,路由器报文处理能力难以解决网络流量增长和报文处理复杂度增长之间的矛盾。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业界已经采用上行多线路接入技术,即,引入采用并行处理技术的多接入宽带路由器,使用并联体系结构为提高路由器转发和交换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宽带接入路由器是连接Internet宽带网络的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设备,一般拥有多个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接口,一个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接口,WAN口用于连接Internet宽带网,LAN口用于局域网用户接入。
而在企业级AP(Access Point,访问接入点)的应用场景中,因应用场景和安全的需要,有时会部署一个以上的SSID(Service Set Identistfier,服务集标识),每个SSID通过Linux bridge(网桥)绑定不同的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即SSID接口通过bridge与VLAN接口绑定,具体可通过包括SSID接口和VLAN接口的绑定关系的bridge的接口列表获取。比如:所有的接入办公网络的SSID绑定在一个VLAN中;所有的接入Internet的SSID绑定在另一个VLAN中。
在数据转发时上行数据包处理过程中,不同的SSID接收的数据包分别打上对应的VLAN tag,然后转发到上行网络WAN接口。具体的,上行数据包处理包括如下步骤:VLAN接口接收数据包;查找该接收数据包的网络接口属于哪个bridge;查找该bridge的接口列表;通过802.1q模块进行VLAN TAG处理;发送数据包至WAN接口。
在数据转发时下行数据包处理过程中,从不同VLAN接口接收的数据包去掉VLANtag后分别转发至对应的下行网络的VLAN接口。具体的,下行数据包处理包括如下步骤:WAN接口接收数据包;通过802.1q模块进行VLAN TAG处理;查找该接收数据包的网络接口属于哪个bridge;查找该bridge的接口列表;发送数据包至WLAN接口。
上述数据转发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配置繁琐,每次在更改SSID的VLAN绑定配置时,需要查找配置前的绑定关系,做相关的撤销操作,然后再根据新的配置,创建bridge、WAN侧以及VLAN接口,再配置VLAN接口与bridge的从属关系
第二、转发的效率低,每次转发都要查找接收数据包的对应VLAN接口所在bridge,然后再查找该bridge下的接口列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0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