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涂料染色织物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54874.0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4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曹根阳;盛丹;江珊;刘欣;徐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B3/18 | 分类号: | D06B3/18;D06B15/09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涂料 染色 织物 透气 性能 柔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涂料染色织物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对织物浸轧涂料染液后未预烘干前进行物理预处理从而改善织物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的方法,属纺织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纺织品服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纺织品的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都是衡量纺织品的服用舒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纤维种类和纱线结构都相同的条件下,织物的透气性能取决于织物孔隙率的大小,织物中的孔隙包括直通孔隙和不定形孔隙,直通孔隙是指从织物的一面贯通到另一面的孔隙,直接影响气体穿透织物的能力,也就是影响织物的透气性能;不定形孔隙指纤维内部、纤维间和纱线间存在的无规律的非直通形状的孔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织物的透气性能有影响。另一方面,在纤维种类和纱线结构都相同的条件下,织物的柔软性能取决于纤维弯曲的自由程度和纱线之间相互滑移的难易程度。经纱与纬纱之间相互滑移阻力越小,织物柔软性能越好。
织物涂料染色后,一方面,织物孔隙特别是直通孔隙中会留存涂料,烘干后涂料在粘合剂的作用下形成膜,堵塞织物的孔隙,影响织物的透气性能。另一方面,膜状材料将纱线之间粘连在一起,纱线的粘连则导致织物受外力作用时,纱线难于相互滑移,从而使得织物手感偏硬,柔软性能变差,影响了织物的舒适性。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2041698A,申请公布日期2011年5月4日,发明的名称为“一种夜光印花织物的制备方法”,该申请案公布了一种解决织物柔软度的方法,利用拉幅机的机械外力作用将堵塞孔隙的涂料膜破坏,有利于纱线的相互位移以及增强织物透气性能,其不足在于:扩幅对织物的强力及弹性有一定损害,并且扩幅时,膜受到破坏,会造成部分孔隙中的膜易脱落,影响织物服用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织物浸轧涂料染液后未预烘干前进行物理预处理从而改善织物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改善涂料染色织物透气性能和柔软性能的方法,包括织物E的涂料染色工艺中的涂料工作液配制→织物E浸轧染液→预烘→焙烘→成品,在织物E浸轧染液和预烘工序之间,设置负压抽吸风装置,负压抽吸风装置由上抽吸风装置A、上抽吸风装置B、下抽吸风装置C和下抽吸风装置D组成,上抽吸风装置A与下抽吸风装置C之间呈对称布置,上抽吸风装置B与下抽吸风装置D之间呈对称布置,上抽吸风装置A抽风口的平面和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的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下抽吸风装置C抽风口的平面和下抽吸风装置D抽风口的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上抽吸风装置A的抽风口和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的平面平行相对,上抽吸风装置A、上抽吸风装置B、下抽吸风装置C和下抽吸风装置D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下抽吸风装置C和下抽吸风装置D的相邻侧壁之间的宽度与上抽吸风装置A和上抽吸风装置B的相邻侧壁之间的宽度相等,下抽吸风装置C抽风口的平面和下抽吸风装置D抽风口的平面与上抽吸风装置A抽风口的平面和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2cm-0.6cm,织物E经浸轧染液后运行在上抽吸风装置A的抽风口的平面、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的平面和下抽吸风装置C抽风口的平面、下抽吸风装置D抽风口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区域中心线上,在上抽吸风装置A、上抽吸风装置B、下抽吸风装置C和下抽吸风装置D的负压分别为1MPa-5MPa的作用下,织物E中的部分涂料染液由织物E上表面经上抽吸风装置A的抽风口和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吸出,织物E中的部分涂料染液由织物E下表面经下抽吸风装置C和下抽吸风装置D的抽风口吸出后,进入预烘工序,其中预烘温度80℃-100℃,预烘时间5min-10min。
所述的上抽吸风装置A抽风口、上抽吸风装置B抽风口、下抽吸风装置C抽风口和下抽吸风装置D抽风口的形状相同,面积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48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塔式太阳能印染热能系统
- 下一篇:轧车喷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