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56621.7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3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来;姚伟;王志超;杨忠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F26B25/00 | 分类号: | F26B2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换热器 褐煤 干燥机 冷凝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乏气中水蒸汽及乏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适用于褐煤等高水分煤干燥过程中产生的乏气中水及余热的回收。
背景技术: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有支配地位,全国70%以上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煤。在我国的煤炭储量当中,高水分煤种占有相当大比例,尤其是内蒙、云南等地有大量含水量40%甚至更高的褐煤存在。
为更经济、高效地利用褐煤资源,国内外正在开发褐煤干燥技术,而干燥过程中产生的乏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在德国等水资源丰富国家此类乏气基本上是直接排放,而对于严重缺水的我国内蒙地区,将乏气中的水分加以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常规乏气中水蒸汽回收一般利用气-液换热器将烟气冷却到水蒸汽冷凝点之下,使乏气中水蒸汽冷凝成液态加以回收,此类装置由于换热系数低,需要很大的换热面积,因此设备庞大,造价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包括容器,容器内装有水,容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乏气管道和第二乏气管道,且第二乏气管道的出口伸入至液面以下,第一乏气管道的进口位于液面以上;容器内还设置有换热器,且换热器位于液面以下,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均伸出至容器侧壁外。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换热器进口的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容器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排水管道。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排水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污口。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排污口处设置有阀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工作时,含水蒸汽及微尘乏气经与水直接接触,乏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加以回收,微尘也可同步脱除。回收容器中水温由换热器维持,换热器吸收乏气放出的热量,经冷却液带出系统后还可进一步加以利用。
进一步,通过开启排水阀门控制系统中的水位在合理范围内。
进一步,通过定期排除系统中形成的污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液-液换热器换热系数高,可减少换热面积,使设备紧凑,降低造价,同时还能同步除去乏气中的微尘,有很好的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水,2为第一乏气管道,3为第二乏气管道,4为容器,5为排水管道,6为第一阀门,7为排污口,8为第二阀门,9为换热器,10为出口,11为第三阀门,12为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基于液-液换热器的褐煤干燥机乏气冷凝水和热回收系统,包括容器4,容器4内装有水1,容器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乏气管道2和第二乏气管道3,且第二乏气管道3的出口伸入至液面以下,第一乏气管道2的进口位于液面以上;容器4内还设置有换热器9,且换热器9位于液面以下,换热器9的进口12和出口10均伸出至容器4侧壁外。
具体来说,容器4内存有一定高度的水1,含有水蒸汽及少量微尘的乏气经第二乏气管道3进入容器4中,第二乏气管道3的出口在液面以下,乏气经第二乏气管道3出口进入水1中,乏气中的水和微尘留在水1中,除去水蒸汽和微尘后的干燥净乏气溢出液面,经第一乏气管道2排入大气。
容器中水1由换热器9对其进行冷却,使其保持在合理温度范围,以保证乏气中水的回收效果。冷却液经换热器9的进口12进入换热器9,吸热后再由出口10排出系统。冷却液流量由第三阀门11调节,以改变冷却效果。冷却液带走的热量可进一步加以回收。
当容器4中的液位达到一定值后,开启第一阀门6,回收的水由排水管道5经第一阀门6排出系统,进入后续流程进行进一步处理。
容器4中收集的微尘遇水沉积到容器4底部形成污泥,达到一定量后开启排污口7,污泥由排污口7经第二阀门8排出系统,进入后续流程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66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纯锑生产竖式还原炉
- 下一篇:一种饮料速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