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女性自然避孕时间监控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57079.7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9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康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A61B1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晓霞 |
地址: | 20004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化特征 体温 自然避孕 时间监控 月经期 采集 女性生理周期 提醒用户 温度采集 温度确定 温度序列 用户体温 性生活 女性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女性自然避孕时间监控方法,包括:S100:采集体温温度,基于采集的温度确定体温温度第一变化特征,以及体温温度第二变化特征;S200:根据体温温度第一变化特征,确定排卵期;S300:根据体温温度第二变化特征,确定月经期;S400:在所述月经期和排卵期之外,确定为自然避孕时间,提醒用户适合性生活。本发明基于女性生理周期状态与体温的关系,通过连续的用户温度采集,并进一步与基准温度序列进行相关性确定,从而获得用户体温温度第一变化特征和第二变化特征,最终对自然避孕时间进行确定,最终实现了高效的自然避孕时间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监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女性自然避孕时间监控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女性一生中有30多年的时间需要避孕,避孕是应用科学手段使女性暂时不受孕,女性要和各类避孕方法纠缠,以寻找最合适自己的避孕方式。
专家指出,常见的避孕法有:使用避孕药,避孕针,避孕套,自然避孕法等。1、口服避孕药,是通过抑制排卵达到避孕效果,长期使用也不会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停药后即可考虑怀孕。2、避孕针,使用简便,避孕有效率较高,注射一针可以避孕3个月。3、避孕套,这是男人采取的避孕方法,这种做法由于其安全、方便,也是最为常用的。4、自然避孕法,采用安全期避孕的关键是测定妇女的排卵日期,月经和排卵呈周期性变化,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两者的变化规律,就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定排卵日期和月经日期,进行周期性禁欲,从而进行避孕。
上述避孕方法方式虽多,却大多有其缺点,尤其是前三种方法,由于需要借助外部药物或在身体部位使用避孕套,具有一定缺点:口服避孕药,需要要天天服用,比较麻烦,此外,有些女性在服用后出现副作用,如月经期量削减、发胖等;避孕针,女性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做乳房检查,如出现肿块须立即停药,另外,部分使用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出血;避孕套,用法不当可致做爱过程中避孕套破裂,导致避孕失败,且避孕套主要成分橡胶和上面的润滑油长期使用对身体不好,同时,这种避孕方法需要男方配合,但很多男人在心理上不习惯。
自然避孕法,由于其属于完全自然的避孕方法,不需要辅助药物或工具,也不施行医疗手段,不会存在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主要借助排卵测试仪以及生理周期来对安全期进行确定。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对象,其目前也存在着很懂不足:1,有效率不如其它方式高;2,使用者需要经过适当培训和自己经验积累的阶段,来确定女性安全期和危险期;3,对于月经不规则的女性,会增加使用该避孕法的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极高有效率的自然避孕时间监控方法。
其主要基于女性排卵前后的体温变化规律进行自然避孕,在排卵前,孕激素主要由肾上腺分泌,量很小,所以体温曲线呈低温状态,排卵后,卵子排除的地方变成黄体,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为受精卵着床作准备,于是体温急剧上升0.3-0.6度左右,呈相对高温态势。本发明即是利用这种温度变化来确定排卵周期,并结合月经周期,来实现自然避孕时间监控。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女性自然避孕时间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采集体温温度,基于采集的温度确定体温温度第一变化特征,以及体温温度第二变化特征;
S200:根据体温温度第一变化特征,确定排卵期;
S300:根据体温温度第二变化特征,确定月经期;
S400:在所述月经期和排卵期之外,确定为自然避孕时间,提醒用户适合性生活。
其中,较佳的,该步骤S100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S110:在至少一个连续采样时段内对用户的基础体温的连续采样,获得至少一个基础体温采样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70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