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的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57640.1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1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龙运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车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贾郡 |
地址: | 21404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智能 空调 系统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智能空调系统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载空调是目前市售汽车的基本配置,能够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自本世纪20年代汽车空调诞生以来,伴随汽车空调系统的普及与发展,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单一供暖空调装置阶段,始于1927年。它仅由加热器、通风装置和空气过滤器三者组成,其作用只能对车室内供暖。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洲北部地区仍在使用;
2)单一供冷气空调装置阶段始于1939年。美国帕克汽车公司率先在轿车上装上机械制冷降温空调器;
3)冷暖型汽车空调器阶段,始于1954年。原美国汽车公司(AMC),首先在轿车上安装了冷暖型一体化空调器,这样汽车才真正具备了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对空气调节的功能。该方式是目前低档车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4)自控汽车空调装置阶段,通用汽车公司1964年率先在轿车上应用自控汽车空调。自控空调通过各种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节车内温度,从而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5)电脑控制汽车空调阶段,自197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同时将自行研制的电脑控制汽车空调系统装上各自汽车后,汽车空调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目前电脑控制的空调都装在豪华型汽车上。车载空调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较多需要克服的问题。现有在售汽车,在驾车出行时,经常会面临汽车车窗瞬间起雾,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夏天车子长时间停放之后,进入车厢犹如进入烤炉。同时,用户在使用空调时,经常忘记关闭所有窗户,致使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具备自动开启制冷和制热的功能,人性化。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包括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控制模块和车载空调模块,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外,所述车内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内,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和车内温度感应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信号传输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车载空调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门把手的内侧;所述车内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中控侧壁上。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制冷自动开启时,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得的温度为a以上,车内温度为b以上;制热自动开启时,车外温度为c以下,车内温度为d以下;
当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定的温度高于a时,且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测得车内温度高于b时,通过控制模块自动开启车载空调模块的制冷;当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定的温度低于c,且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测得车内温度低于d时,通过控制模块自动开启车载空调模块的制热。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系统设计具备人性化的智能控制,具备智能调控车内外的制冷或制热的功能,提高的车载空调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本系统包括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控制模块和车载空调模块,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外,所述车内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内,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和车内温度感应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信号传输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车载空调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车外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门把手的内侧;所述车内温度感应模块设置在车中控侧壁上。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制冷自动开启时,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得的温度为a以上,车内温度为b以上;制热自动开启时,车外温度为c以下,车内温度为d以下;
当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定的温度高于a时,且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测得车内温度高于b时,通过控制模块自动开启车载空调模块的制冷;当车外温度感应模块测定的温度低于c,且车内温度感应模块测得车内温度低于d时,通过控制模块自动开启车载空调模块的制热。
综上,本发明的系统设计具备人性化的智能控制,具备智能调控车内外的制冷或制热的功能,提高的车载空调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车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车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76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