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站激光去污系统配套用吸尘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5731.X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1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魏少翀;吴树辉;陈国星;胡金力;黄骞;尹嵩;覃恩伟;刘泽坤;王博;叶林;史一岭;潘晨阳;季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7/00 | 分类号: | B08B7/00;B08B15/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站 激光 去污 系统 配套 吸尘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站激光去污系统配套使用的吸尘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新一轮核电站机组建设高峰的来临,国家对核电安全、核污染防护处理、应急处理、环境保护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关系到核电安全的放射性污染去污处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中,都提到了核电环保安全防护问题,提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保设备及仪器设备,加大国产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及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污染与辐射环境安全。
使用激光去污系统对核电站进行相关去污处理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带有放射性的废屑,如何对其回收处理是整个去污系统的难点之一。不同于普通工业环境下对于废物的吸尘回收,在核电站工程实际情况下,吸尘回收设备本身会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下,吸入的废物也带有放射性,因此该吸尘回收系统需要具有安全可靠,小巧便于抛弃等特点。传统的电动吸尘系统通常采用电动风机等,本身体积较大,成本高,且在连续工作的情况下,风机本身存在一定的故障率,连接的电源线存在沾污,漏电等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对于核电站内使用的激光去污系统,需要一种安全可靠小巧的吸尘回收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放射性废物回收的问题的核电站激光去污系统配套用吸尘回收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核电站激光去污系统配套用吸尘回收装置,它包括废料桶、盖在废料桶上的桶盖、一端与废料桶相连通的吸尘软管、连接在吸尘软管另一端的吸尘头,吸尘头与一利用激光去污的激光枪可脱离地相连接,吸尘头的吸口位于激光枪所发射激光的聚焦处。
进一步地,桶盖上设置有具有压缩空气入口、进气口和喷口的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进气口所在一端伸入废料桶内部,桶盖上还开设有与压缩空气入口相连接并用于通入外部压缩空气的接口。
进一步地,桶盖上连接有位于废料桶内部的滤网罩,该滤网罩罩设在文丘里管上。
进一步地,桶盖上设置有消音装置,该消音装置位于废料桶的外部并罩设在文丘里管的喷口所在一端。
进一步地,吸尘头包括用来调节吸口位置的伸缩套管。
进一步地,吸尘头包括用来调节吸口位置的转动关节。
进一步地,转动关节包括软管和分别连接在软管两端的两个调节管,两个调节管各具有一连接块,两个连接块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吸口位于一个调节管上,另一个调节管与一伸缩套管的一端相连接,伸缩套管的另一端与吸尘软管相连接。
进一步地,吸尘头的吸口与激光枪的激光发射口的距离为10±2cm。
进一步地,废料桶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万向轮。
进一步地,文丘里管包括与桶盖相连接并且一端具有进气口的第一连接管、套设在第一连接管内部的内设套环、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可脱离地相连接且另一端具有喷口的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内设套环和第二连接管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压缩空气入口开设在第一连接管上,内设套环上具有与压缩空气入口相连通的容纳腔、一端与容纳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多个集气孔,集气孔自其一端至其另一端向文丘里管的轴心线倾斜。
更进一步地,气流通道包括位于第二连接管一端的第一喇叭腔和位于第二连接管另一端的第二喇叭腔,第一喇叭腔的内径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喇叭腔的内径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增大,集气孔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喇叭腔的锥度相同。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上具有一台阶,内设套环的一端抵紧在该台阶上,内设套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相抵紧。
更进一步地,内设套环的另一端具有与第二喇叭腔相对接的第三喇叭腔,该第三喇叭腔的内径从内设套环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更进一步地,第二喇叭腔与第三喇叭腔的对接处内径相等,且第二喇叭腔与第三喇叭腔的锥度相同。
更进一步地,内设套环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槽,该环形槽与第一连接管的内壁构成上述的容纳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5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