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体胚培养获得大量小蓬竹再生植株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72840.4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4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树燕;郑笑;刘国华;郭婷婷;张莉;张春霞;丁雨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培养 获得 大量 小蓬竹 再生 植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类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体胚培养获得大量小蓬竹再生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蓬竹[Drepanostachyumluodianense(YietR.S.Wang)Kengf.]系禾本科竹亚科镰序竹属,又名“藤竹”、“竹麻”,为一次性开花结实的合轴丛生竹种。小蓬竹竹秆下部直立,近实心,上部垂悬呈蔓状延伸,外形美观,具有栽培观赏价值,常成小片生长于海拔600~1000m的石灰岩裸露石山上,是喀斯特石山地区的适生性竹种。小蓬竹的适应性强,较能耐干旱和瘠薄,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喀斯特地区,许多其它树种和竹类不能生存或能生存但长势不好,而小蓬竹在此却能生长良好,且在狭小的石沟、石缝中也能良好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小蓬竹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平衡等生态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又是重要的经济竹种,其竹材柔韧,可编织凉椅和农具;整秆极适宜用来作菜架和篱笆等用;竹材纤维含量高、强度大,也是优良的造纸原料:植株形态优美,是良好的园林绿化竹种,特别适合作梯度绿化。同时,小蓬竹还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然而小蓬竹是我国特产竹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定为濒危种。20世纪末期,小蓬竹被当地造纸企业广泛用作造纸原料,特别是对新生幼竹掠夺式的砍伐现象严重,致使小蓬竹无性系种群严重退化,竹株衰老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刘济明.喀斯特适生植物小蓬竹研究I[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95-109.)。据现有调查,小蓬竹在贵州省的罗甸县、平塘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长顺县、望谟、安龙、贞丰、册亨及惠水等地的喀斯特山地有分布,于海拔600~1000m的山坡上成片生长,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亟需保护(金祺,刘济明.不同生境条件对小蓬竹生长的影响[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4,33(4):52~56)。
由于竹类植物营养生长期长,开花期无法预测,且大部分竹类植物结实率低,种子获取十分困难。因此,竹子繁殖主要以一株埋鞭、埋秆、埋节等传统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具有消耗种竹多、种苗运输不便、劳动强度大、繁殖系数低等缺点,小蓬竹也是如此。利用生物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对作物品种性状进行遗传改良,从而为小蓬竹再生植株的培养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法。
竹子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最早见于Alexander和Rao(1968)关于竹子合子胚离体培养的简报。国内外比较系统开展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Metha等(1982)在第5届国际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会议上首次报道通过胚性愈伤组织获得印度箣竹(Bambusaarundinacea)再生植株。我国的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开展得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目前已实现了簕竹属(Bambusa)的部分竹种、翠竹(Pleioblastuspygmaea)、人面竹(Phyllostachysaurea)、菲白竹(Pleioblastusfortunei)、小蓬竹(Drepanostachyumluodianense)等观赏竹的组培快繁。但这些竹种大都通过以芽繁芽途径实现试管里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现阶段,国内通过以芽繁芽途径来实现竹子植株的再生,其技术已趋于成熟,但通过体胚诱导途径来实现植株的再生,这方面报道并不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体胚培养获得大量小蓬竹再生植株的方法,能快速、大量获得小蓬竹再生植株。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通过体胚培养获得大量小蓬竹再生植株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将无菌的小蓬竹丛芽分段接种到愈伤诱导培养基进行愈伤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后转接到继代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得到胚性愈伤组织;愈伤诱导培养基组成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再附加2.0~3.0mg/L2,4-D、0.01~0.1mg/LTDZ、0.5~1.0mg/LNAA、100mg/LVc、30g/L蔗糖、6.5g/L琼脂;继代培养基组成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再附加4.0~5.0mg/L2,4-D、0.5~1.0mg/LTDZ、100mg/LVc、30g/L蔗糖、7g/L琼脂;
2)将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至有再生丛芽分化形成;分化培养基组成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再附加1.0~2.0mg/LTDZ、0.5~1.0mg/LNAA、30g/L蔗糖、6.5g/L琼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28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页式流水发电机
- 下一篇:合页式高效能流水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