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处理车载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环境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75910.1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0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陵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黄智明 |
地址: | 21116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处理 车载 移动 大气 颗粒 污染物 环境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云处理车载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环境检测方法及系统,针对城市区域PM2.5的检测,主要涉及前端车载检测器设备与后端云处理平台,前端大气颗粒物检测设备使用红外光散射法来进行大气颗粒物数据的检测,通过红外光传感器来采集PM2.5大气颗粒物数据,传感器通道利用红外光散射法来获取颗粒浓度,采集空气的通道有固定的加热源,通过加热源来进行空气颗粒物的动态采集,通过光电信号的转换,将大气颗粒浓度信息转换成相应PWM波形数据,再进行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数据拟合,测出的PM2.5大气颗粒物数据最后存入后端云存储与处理数据库,后台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数据处理,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大气数据的实时发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环境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云处理平台的车载移动PM2.5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环境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研究适合于车载移动的PM2.5环境监测器与云计算技术,配合城市现有PM2.5监测站,及时、准确并全面地反映大气质量及趋势,为环保、污染源监控、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结合工业布局、城市交通、人口等元素,进行系统研究,密切监控城市大气质量并起到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
悬浮在空气中的液态与固态颗粒状物质统称为大气颗粒物。各种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通常按照粒径把大气颗粒物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粗粒子PM10和细粒子PM2.5。粒径大小是影响大气颗粒物危害性的重要因素,细粒子PM2.5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粒径大小决定其进入呼吸道和在呼吸道内的滞留。细粒子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正常工作,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多类疾病。Mie的散射理论指出:包括细粒子在内的微小颗粒受到光线照射时,如果光波长所在的数量级与颗粒直径相当,则光能主要以光散射的形式衰减。Mie 散射具备以下三大光学特征:1)散射光强度分布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入射光波长远小于粒子直径时,散射光光强分布复杂。2)随颗粒物直径增大,前向散射光子数相对增加,后向散射光子数则相对减少。3)当颗粒物直径远大于散射光波时,则主要发生光线的衍射,此时波长和粒子直径对散射光的影响很小。基于Mie散射的思路,细颗粒物受光照后会发出散射光信号,接收到的散射光与颗粒物浓度呈现一种线性关系,通过该原理可计算出大气颗粒物浓度。目前城市区域350米以下基本都有颗粒污染物存在,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污染程度严重,由于工业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公众对于PM2.5的污染关注度不断提升,使得城市区域PM2.5的监测显得日益重要。
现有采用光散射法的PM2.5环境监测器依据微粒Mie散射理论进行制造。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光束检测大气颗粒物尺寸,大气颗粒物尺寸数量级等于或大于光的波长时,便会产生光能衰减,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光的散射,该类监测器主要包括光源、透镜、反光镜、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与电信号分析电路等组成部分。当大气颗粒物受光线照射并发生光线散射现象时,光电探测器利用反光镜聚焦透镜的方式,通过捕获散射光以完成光电信号转化,随后将获取的光电信号通过前置放大与噪声滤波等实时处理后,在电信号分析电路中进行脉冲发生量计算。由于脉冲与大气颗粒物相对浓度成正比,系统每接收到一次脉冲信号就表示检测器接收一个散射光。通过在相同大气环境下多组测量后收集的大气数据,利用数据拟合技术计算并获取PM2.5环境监测器测出的大气颗粒物数据。目前我国PM2.5环境监测器生产企业大都采用光学方法设计与制造PM2.5检测器,在设计中通过利用射线动态加热系统技术以减少检测误差。在使用中采用锂电池给检测系统供电,由于锂电池自身体积较大、成本、重量、充电等客观因素,现有PM2.5环境检测器并不适合车载移动使用。通过国内市场调查发现:现有环境监测后台数据库仍主要基于传统关系数据库系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存储、大规模数据分析与应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陵科技学院,未经金陵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59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