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80896.4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4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袁浩;陈小泉;陈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架 安装 定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定位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定位机构是白车身焊装过程中的基本工装单元,因为车身设计要求,定位机构的实用性和准确性需要工装设计者仔细考虑。定位机构的设计原则即:简单、可靠、易操作。
如图1为板簧悬架结构示意图,悬架安装孔02是在两个平行面上的孔,这两个悬架安装孔的圆心在其投影面上是重合的。板簧悬架01是车身的关键性部件,悬架安装孔02精度的保证是板簧悬架01安装精度的首要条件。
现技术对悬架安装孔是采用普通定位销对平行平面上的两个悬架安装孔分别定位。现技术的缺点是,两个悬架安装孔定位无关联,无法保证两个悬架安装孔的圆心在投影面上重合,即定位可靠性不高;两个定位销单独操作,操作时间较繁琐;两个定位销布置在夹具上,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位机构,使得悬架安装孔定位简单、定位可靠及操作方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包括有底座、导轨、第一定位销支座、第二定位销支座、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限位块及手推机构;
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
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导轨的两端;
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上;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上;所述第一定位销与所述第二定位销相对设置;
所述手推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及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固定连接。
所述手推机构包括有手夹钳、手夹固定支座、拉杆、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所述手夹钳与所述手夹固定支座固定连接;
所述拉杆的一端穿过所述手夹固定支座后与所述手夹钳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二推杆均穿过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手夹固定支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手夹固定支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二推杆平行;所述拉杆位于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二推杆之间。
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之间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第一推杆及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之间通过螺母连接。
所述手夹钳包括有手夹钳本体及手柄;所述手柄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拉杆的运动方向相同;所述手柄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推杆及所述第二推杆的运动方向相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手推机构与第一定位销支座及第二定位销支座之前形成类似剪刀原理,第一定位销支座上的第一定位销及第二定位销支座上的第二定位销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实现对悬架安装孔两孔定位的同时,定位机构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板簧悬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定位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解除定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板簧悬架,02悬架安装孔,1手推机构,2第一定位销支座,3第一定位销,4限位块,5导轨,6底座,7第二定位销支座,8第二定位销,101手夹钳,102手夹固定支座,103拉杆,104第一推杆,105第二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簧悬架安装孔定位机构,如图2至图5所示,包括有底座6、导轨5、第一定位销支座2、第二定位销支座7、第一定位销3、第二定位销8、限位块4及手推机构1。
在本申请中,底座为焊接件,底座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同工作台或基台等固定,以保证定位机构的稳定。
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定位销支座与所述第二定位销支座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通过第一定位销支座与第二定位销支座的相对运动来实现对悬架安装孔的定位;通过第一定位销支座与第二定位销支座的相背运动来实现解除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08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