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家用煤炉烟气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1340.7 | 申请日: | 2015-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7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华玉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玉叶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60;B01D53/62;B01D46/00;B01J29/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徐鹏飞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煤炉 烟气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煤炉烟气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在中国北方区域,冬天雾霾属于多发季节,其污染程度与雾霾 天数要远远高于春秋两季。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 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 霾的主要组成。
2015年11月中上旬,以沈阳等地为代表的城市,其雾霾PM2.5指数达到 了惊人的1140,属于重度污染。在这类环境下,污染物不仅伤害人们的呼吸系 统,还会导致眼睛等器官产生灼烧感,损伤眼睛的健康。
在造成冬季雾霾天数增多的众多原因中,燃煤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燃煤 锅炉等大型设备,因为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一般都能进行烟气净化。但对于 居民采暖、做饭使用的燃煤炉,由于其规模小,使用时间不规律等,难以进行 大规模处理,因此没有相应的净化设备与方法,其产生的烟气直接排入大气, 污染了环境,加重了雾霾的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合家用煤炉的烟气净化方法,其采用特定的 过滤层、催化层和吸附层,来净化家用煤炉产生的烟气中的粉尘、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家用煤炉烟气净化方法,其在家用煤炉的排气端按照烟气流动的方向 顺序放置有第一吸附部件、催化部件和第二吸附部件。
所述第一吸附部件设置有石棉纤维过滤层。
所述催化部件设置有催化剂层,所述催化剂包括如下组分,
A)6%-20%的铜、锆、钒和钨复合氧化物,其摩尔比为 1:(0.5-2):(0.5-2):(0.5-2);
B)3%-8%的银和锐钛矿型二氧化钛,Ag与Ti的摩尔比为2:5;
C)余量的SAPO-34分子筛。
所述第二吸附部件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
本发明的方法工作原理如下:
燃煤在家用煤炉中燃烧,产生烟气,烟气主要包含粉尘、CO、CO2、SOx、 NOx。所述烟气进入排气端,由于散热速度的制约,家用煤炉的排气端烟气的 温度仍然属于较高的温度,其温度在50-400℃之间。
所述烟气首先进入第一吸附部件,所述第一吸附部件部件设置有石棉纤维 过滤层。由于石棉属于耐高温材料,因此其能适用于所述的高温烟气。烟气中 的粉尘、煤灰等物质在石棉纤维的过滤下,积累在石棉纤维的一侧,随着粉尘、 煤灰的积累,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沉降,进入第一吸附部件下方的排灰口。 排灰口可以自外部打开,将粉尘、煤灰等物质排出烟道。
随后经过滤后的空气进入催化部件,在催化部件中,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下,空气中低价态的CO、SOx和NOx与烟气中的O2在高温下被氧化为CO2、 SO2和NO2等高价形态。
经催化后的空气,进入第二吸附部件。第二吸附部件中的活性炭吸附烟气 中的SO2和NO2,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将所述第二吸附部件取出进行水洗,则 去掉了活性炭中的SO2和NO2,从而实现了活性炭的再生。
本发明的第一吸附部件、催化部件和第二吸附部件均可以做成与烟囱尺寸 适应的形状,并以网格叠加层的形式存在。在使用时,直接将所述第一吸附部 件、催化部件和第二吸附部件置于煤炉的烟道中,使用一段时间后取出清理, 继续使用。
本发明的方法,利用简易的第一吸附部件、催化部件和第二吸附部件置于 家用煤炉的烟道中,极大的降低了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经测量,经净化的家 用煤炉烟气中CO、SOx和NOx的浓度均低于0.5mg/m3。极大的减少了家用煤 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呼吸面具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玉叶,未经华玉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13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