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节能的轴承加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2071.6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0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赵青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耒阳新达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1/02 | 分类号: | B23P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800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五***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轴承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加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节能的轴承加热器。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滚动轴承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车轴轴承的构造早有记载。从考古文物与资料中看,中国最古老的具有现代滚动轴承结构雏形的轴承,出现于公元前221~207年(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济县薛家崖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轴承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质快速发展时期。简单的来看轴承,它只是用于确定旋转轴与其他零件相对运动位置,起支承或导向作用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按运动元件摩擦性质的不同,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类。
不得不提的是,对于轴承这种安装需要高精度要求的工件来说,现今的大多安装方式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人工安装的方式早已被机械所替代,然而现今大多机械的安装方式均通过轴承加热器来实现,其原理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给轴承内圈加热,增大内径,安装冷却后,即可实现高精度的安装要求,但是这种方式单次加热只能加热一个轴承,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加热的时效不能准确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不适用于当前节约型高速的社会发展,有待我们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的轴承加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单次加热效率低下,电力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节能的轴承加热器,包括活动金属杆、固定支杆、感应加热套筒、隔热垫板、电动伸缩杆、控制箱和基座,所述基座由前基座和后基座组成,且后基座的上表面右端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左侧设置有固定支杆,所述固定支杆为中空结构,且固定支杆的内部设置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部设置有活动金属杆,且电动伸缩杆与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隔热垫板设置在后基座上表面的左端,且隔热垫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感应加热套筒。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置有微型控制器,且控制箱的右侧外壁上与微型控制器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电源接口。
优选的,所述电源接口与微型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金属杆可在电动伸缩杆的顶部自主转动,且活动金属杆能够恰好完全插入感应加热套筒的内圈。
优选的,所述前基座为棱台结构,且前基座的斜楞面上设置有操作按键、显示屏和工作状态指示灯。
优选的,所述操作按键、显示屏和工作状态指示灯均与微型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密集的散热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高效节能的轴承加热器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前基座与后基座的一体式浇铸方式,使得整体外形更加美观;电动伸缩杆与活动金属杆在微型控制器的作用下相互配合,自主控制活动金属杆的升高与降低,从而控制感应加热套筒的加热效果,且能够通过显示屏和工作状态指示灯直观的观察到感应加热套筒的加热状态与效果,节约了大量电力的无效浪费;且感应加热套筒与活动金属杆相互配合的独立感应加热方式,可以多个轴承同时加热,大大提高轴承加热效率,便于轴承后期工装的进行;感应加热套筒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垫板,有效避免了感应加热套筒或者轴承与基座的直接接触,避免温度过高,对于基座内部的结构造成损伤,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投资成本,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活动金属杆,2、固定支杆,3、感应加热套筒,4、隔热垫板,5、电动伸缩杆,6、散热孔,7、控制器,8、电源接口,9、操作按键,10、基座,11、显示屏,12、工作状态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耒阳新达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耒阳新达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20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