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子部件和制造端子部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82386.0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9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光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程;黎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端子 外部端子 端子部件 彼此接合 非接合面 基座表面 接合 电极体 接合面 位置处 通孔 覆盖 制造 | ||
端子部件(10),其具有设置在覆盖着电极体的盖(6)上方的外部端子(20),以及设置在所述盖下方的内部端子(30)。突出于所述外部端子(20)上方的内部端子(30)的部分比所述通孔(24)更向外扩张,从而所述内部端子(30)和所述外部端子(20)彼此接合。接合至所述内部端子(30)的、所述外部端子(20)的接合面(基座表面(22a))形成为位于高于所述非接合面(20a)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部件和制造该端子部件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彼此接合的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的端子部件,以及制造该端子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等装置的多个端子部分经常通过激光焊接彼此接合,从而确保这些端子部分的传导性。然而,激光焊接所需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已经考虑借助粘附接合,如填隙等,将这些端子部分彼此接合。
对于上述现有技术,公开号为2013-161629(JP 2013-161629A)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该二次电池配备有电极体、容纳该电极体的壳体、设置为从该壳体向外突出的外部端子、将电极体和外部端子彼此连接的集电极端子,以及插入该集电极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封垫。根据公开号为2013-161629(JP 2013-161629A)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将集电极端子的一部分以使得集电极端子的该部分穿过外部端子的一部分的方式从壳体向外突出,让集电极端子的突出部分经受填隙从而向密封垫施加压缩力,对通过该填隙形成的填隙部分进行挤压同时进行加热,将填隙部分和外部端子彼此接合。
由于冷凝等原因,电池的表面可以粘附有水滴。然而,采用公开号为2013-161629(JP 2013-161629A)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制造方法,水滴可能进入到彼此接合的外部端子和内部端子(集电极端子)之间的间隙中。而后,由于水滴进入间隙,外部端子和内部端子的接合部分可能被腐蚀。并且,由于接合部分的腐蚀,外部端子和内部端子之间的传导阻力(电阻)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子部件,其可以阻止外部端子和内部端子之间的传导阻力(电阻)的增加,并且,还提供了一种制造该端子部件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端子部件,其具有设置在覆盖着电极体的盖的上方的外部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盖下方并延伸穿过所述外部端子的通孔的内部端子。突出于所述外部端子上方的内部端子的部分比所述通孔更向外扩张,所述内部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彼此接合。所述外部端子具有接合面和非接合面,所述接合面是所述外部端子的上表面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接合面接合至所述内部端子,所述非接合面是所述外部端子的上表面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非接合面位于所述接合面的外部。所述接合面位于高于所述非接合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第二部分涉及一种制造端子部件的方法,包括:制造外部端子,该外部端子具有通孔、设置在所述通孔外部的基座,以及非接合面,该非接合面形成在所述基座的外部,以便位于低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位置处;通过使内部端子的一部分以使得所述内部端子的该部分突出于所述外部端子上方的方式穿过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通孔、并使所述内部端子的突出部分以与所述基座的所述上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扩张,使所述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彼此接合。
外部端子的接合面(基座表面)形成为位于高于所述非接合面的至少一个部分的位置处,因而阻止已经粘附在非接合面上的水滴进入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阻止由于进入到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之间的间隙的水分(水)导致的腐蚀的发生。从而,本发明可以阻止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之间的传导阻力的增加。
此外,扩张的内部端子可能配备有凸起部,该凸起部比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接合面更向外凸出。由于所述内部端子比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接合面更向外凸出,所以已经粘附到所述内部端子的上侧的水滴落到非接触面。因此,进一步阻止已经粘附到所述内部端子的上侧的水滴进入到所述内部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之间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23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