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尘装置以及除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3612.7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2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武井一朗;香山博之;田冈宏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8B5/00 | 分类号: | B08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静;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尘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去附着在人或物体上的尘埃、或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的 除尘装置以及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除去附着在人或物体上的尘埃、或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以 下称为“除尘”)的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将从设置于主箱体的面对人的一侧的 吸气口、或者从与主箱体连接的移动自如的吸取用具吸进来的空气,通过 主箱体内部的过滤器进行净化,从设置于主箱体的背面一侧的排气孔吹出。 由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能够使得在尘埃的附着面产生气流, 使尘埃与人体分离而除去。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向风淋室的整个室内进行由过滤器净 化后的空气的送风(吹出),并且进行风淋室的空气的吸气。由此,能够 使得在尘埃的附着面产生较强气流,使尘埃与人体分离而除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4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09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齐藤保典,“蛍光ライダ一による生活圏環境の多要素セン シング(由荧光LiDAR进行的生活圈环境的多要素感应)”,激光研究第 39卷第8号,社団法人レ一ザ一学会(社团法人激光学会),2011年8月, PP.590-59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难以使得在尘埃的附着面产生 强气流,难以进行有效的除尘。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只能适用 于设置有风淋室或能够对整个室内进行比较强的送风这样的特殊环境。因 此,希望有一种能够简单且有效地进行除尘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有效地进行除尘的除尘装置以及 除尘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除尘装置具有:尘埃位置推定部,其推定存在尘埃的区域即 尘埃区域的位置;送风决定部,其基于所推定出的所述位置,决定使得在 所述尘埃区域产生预定气流的送风的方式;送风部,其按所决定出的所述 送风的方式进行送风;以及吸气部,其从被实施所述送风的空间进行吸气。
本公开的除尘方法包括:推定存在尘埃的区域即尘埃区域的位置的步 骤;基于所推定出的所述位置来决定使得在所述尘埃区域产生预定气流的 送风的方式的步骤;按所决定出的所述送风的方式进行送风的步骤;以及 从被实施所述送风的空间进行吸气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简单且有效地进行除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尘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除尘装置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除尘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除尘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表的生成情形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尘埃浓度图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尘埃峰值位置和适当的送风方向的例子 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表的内容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除尘装置的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除尘装置
101壳体
102主面
103感应部
104吹出口
104e实验用吹出口
105吸入口
105e实验用吸入口
110信息存储部
120尘埃位置推定部
130送风决定部
140送风部
150吸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是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的一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尘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36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除尘器滤芯清灰测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注塑材料的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