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度测量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83679.0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6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蔺冰;寿文卉;姚振杰;吴寒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样时刻 采样时间间隔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温度补偿 温度测量 温度间隔 采样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材料导热系数 温度测量领域 测量对象 温度探头 误差系数 测温 预设 测量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度测量的方法及装置,涉及温度测量领域,其中方法包括:通过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测量对象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值;通过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在第一采样时刻和第二采样时刻分别测量所述对象的温度,得到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根据第一采样时刻和第二采样时刻,确定采样时间间隔,根据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确定采样温度间隔;根据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探头材料导热系数、采样时间间隔、采样温度间隔、第一温度值、第一采样时刻和第三温度值,计算得到温度补偿值;根据所述温度补偿值、第三温度值、第四温度值、采样时间间隔和预设的误差系数,计算得到所述对象的实际温度,实现快速精确测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度测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体温度测量根据温度探头的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接触式,利用热平衡方法获得体温,探头可以是热敏电阻、铂电阻、水银等,这个方法是目前测量体温的标准方法,缺点是由于达到热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测量时间长。另一类是非接触式,利用人体热辐射获得体温,探头可以是红外传感器,这个方法的特点是测量时间短,但是测量误差较大。医用体温测量为了获得准确的体温,所以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接触式),这类测量又分成连续式测量和预测式测量两种。
连续测量体温计是将温度探头与待测部位紧密接触,并实时、连续地显示待测部位的温度,由于人体和测温元件之间的热传导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此方法测量体温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在口腔测量的时间为3分钟,腋下测量为5分钟。绝大多数体温计都是连续测量体温计,这些体温计测量温度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升温曲线:测量开始时温度较低(温度计自身温度),测量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达到和体温相同的稳定平衡状态。开始温度上升的快,越接近平衡状态,温度上升的越慢。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大量智能体温计,由于其中电池的存在,会造成体温计平衡的过程很慢,影响用户体验。
预测式体温计是根据一定时间内探头温度上升曲线的特点来间接预测出探头与待测部位平衡时的温度,由于它不用等到探头与待测部位达成热平衡时就可以得到最终温度,所以大大缩短了测量时间。但是传统的预测式体温计采用的体温快速检测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温度检测速度与检测准确度存在矛盾:检测速度快会导致预测准确度下降,主要是由于预测值容易受到温度采样时刻的影响:如果采样时刻处在温度剧烈变化区域(如开始测量20s)内,此时热量主要来源于人体体表,使用这一阶段的采样值预测到的温度误差较大,所以使用传统预测方法为了保证测量温度的准确性,测量开始后一般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待温度变化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采样及预测计算,这样虽然比传统的连续测量体温计检测速度快,但是无法满足日常中对体温快速测量的需求,并且现有技术中快速温度测量无法适应复杂的测量条件,在实际测量中的被测对象、测量部位都会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即使测量同一个人,受传感器热传导方式、传感器与被测者表面状态、接触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测量结果也不尽相同,无法满足测温过程中的速度快、精度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温度测量的方法及装置,克服快速温度检测过程中,检测速度与检测准确度存在矛盾,无法满足测温过程中的速度快、精度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度测量的方法,应用于具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测量对象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值;
通过所述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在第一采样时刻和第二采样时刻分别测量所述对象的温度,得到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采样时刻和第二采样时刻,确定采样时间间隔,根据所述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确定采样温度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36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