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胎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7593.5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6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余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嘉伟 |
主分类号: | B60C17/02 | 分类号: | B60C1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陈卫,禹小明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轮胎防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内胎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动车辆迅猛增加,交通安全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因轮胎爆胎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40%左右,死亡人数占60%以上,如何避免爆胎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现有的车用轮胎一般是只有一个腔室的充气型橡胶内胎,引发轮胎爆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轮胎老化、胎压不足、胎压过高或高速驶过尖锐物体等因素。一般情况下,爆胎的后果轻者会使车辆失去正常的行驶状态,转向盘失去控制,车辆偏驶,严重的将会出现车辆完全失控、甩尾、掉头,如果爆胎发生在高速公路上,则很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众多科学家、发明家、研究人员也绞尽脑汁,苦苦思考,大多数革新创造都以失败告终。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防爆轮胎也弊病多多,并不能达到真正的防爆效果来保护驾驶员和车辆安全,不适合于普及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实用,使车辆在发生突发性爆胎时仍可安全进行短程行驶的汽车内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汽车内胎,包括胎体和固定在胎体内侧的充气阀门,在胎体腔室内通过一隔膜层设置有冷却液囊室和气囊室。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冷却液囊室位于胎体腔室内的外侧。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隔膜层上内侧设置有充液阀门,所述充液阀门为软质橡胶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与普通内胎外型一致,安装方式相同,适用于各种充气式轮胎使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本发明无须改装任何部位,如外胎、钢圈等结构,不影响车辆原有的技术性能;
(3)本发明生产成本低,在原有的生产条件下,无须增加设备投资,产品通用性强,易推广,车辆只须更换内胎即可;
(4)本发明不受气候影响,不受车型限制,不受重量限制,也不受路况及速度限制;
(5)本发明不采用电源、动力及附加控制系统,从而达到安全无故障保证;
(6)本发明如定期检查保养,预防正常老化,其寿命与普通内胎相同;
(7)本发明破损后,仍可安全进行短程行驶,避免了车辆突然失控的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结构原理作进一步详细描叙:
如附图1-2,一种汽车内胎,包括胎体1和固定在胎体内侧的充气阀门11,在胎体腔室内通过一隔膜层4设置有冷却液囊室2和气囊室3。其中,上述的冷却液囊室2位于胎体腔室内的外侧;在隔膜层4上内侧设置有充液阀门41,所述充液阀门41为软质橡胶阀门。
操作时,首先将一定压力的冷却液从充气阀门11注入气囊室3中,冷却液从充液阀门41进入冷却液囊室2中,同时将冷却液囊室2中的空气排出到气囊室3,然后充液阀门41关闭,最后从充气阀门11高压加入气体,使气囊室3内的气压达到一定值。
上述冷却液有一定的浓度,对内胎无腐蚀,耐高温,阻燃、吸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防冻性能,即使在高寒地区零下60度气温时也不会结冰,而在高温条件下分子结构也稳定,又安全环保、透明无味,不会损坏路面及车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现有的冷却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另外,由于冷却液囊室2位于胎体腔室内的外侧,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冷却液能够及时有效地给轮胎发热部位和气囊室3中的气体降温冷却,可以有效防止内胎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爆胎。而当出现扎胎或爆胎情况时,如扎胎或爆胎位置在气囊室3处,气囊室3漏气时,在冷却液囊室2内压力的作用下,冷却液囊室2随着气体的减小而膨胀,避免了车辆突然失控,冷却液仍能支撑外胎安全滑行一定距离,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安全停靠车辆,从而保证了驾驶员和车辆的安全;如扎胎或爆胎位置在冷却液囊室2处,冷却液囊室2中的冷却液喷出,喷出速度视破损情况而定,由于冷却液有一定浓度,喷出速度较慢,而且比气体喷出的速度慢几倍,在气囊室3内压力的作用下,气囊室3随着冷却液的减少而膨胀,避免了车辆突然失控,气体仍能支撑外胎安全滑行一定距离,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安全停靠车辆,从而保证了驾驶员和车辆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嘉伟,未经余嘉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75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