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路过载自动修复反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8666.2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6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史玉锋;李明;邓成飞;赵燕;陈颖;徐进;惠钊;刘波;丛江;刘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乳山市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08 | 分类号: | H02H3/08;H02H9/02;G01R19/165;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宋立国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 过载 自动 修复 反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行业的领域,尤其是一种线路过载自动修复反馈系统。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过载:是指线路上负荷太重,导致线路上电流太大,线路发热太大,使线路绝缘老化或线路劳损。由于线路过载的检测过程中,目前使用的双金属超载检测都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例如过载检测操作和过载检测电路是连续检测需要4分钟到1小时的状态变化的电流的测试,这种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对过载电路连续检测操作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电路通过一个高电流电弧时,传统的断路器电弧不能够完全区分过载,而且,检测到过载后的线路后,不具备反馈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线路过载自动修复反馈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路过载自动修复反馈系统,包括过载检测电路断路器和与过载检测电路断路器相电路连接的自动修复控制单元,
所述的过载检测电路断路器包括接收电路、用于检测电流流过导线的电流检测单元、整流单元、过载指示信号产生单元、电弧故障检测单元、用于放电的集成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一次放电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次放电控制单元,所述的电流检测单元上连接有用于检测电流量的外套电线和中性线,电流检测单元的输出端通过整流单元分别与过载指示信号产生单元和电弧故障检测单元相电路连接,第一次放电控制单元和第二次放电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过载指示信号产生单元相连接,过载指示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与接收电路相连接,接收电路将信号反馈给电流检测单元;
接收电路包括磁性开关、电磁线圈、晶闸管、连接到晶闸管的栅极端子的电容器(C90)和和电阻(R91),晶闸管连接到电路,电容器(C90)和和电阻(R91)接地,电磁线圈一路对应磁性开关,另一路连接晶闸管,当过载检测电路断路器产生一个过载指示信号时,过载指示信号输入到电磁线圈,当电流在电磁线圈中流动时,通过电磁线圈的作用,控制磁性开关实现切断,
整流单元包括四个二极管(D30,D31,D32,d33),两个二极管左边(D30,D31)是传递信号,二极管(D32,d33)是一种具有负的交流信号值的信号,
第一次放电控制单元和第二次放电控制单元包括晶闸管、一个电阻(R61)和一个电容器(C62),一个电阻(R61)和一个电容器(C62)连接到晶闸管的栅极端子,晶闸管的阴极端子连接在接地上,当输入到晶闸管的栅极端子的输出端的电弧检测器的电弧检测信号时,晶闸管的栅极端子的输出端输入连接电弧故障检测单元的电弧故障检测信号,晶闸管的阳极端子连接到过载指示信号产生单元,
所述的自动修复控制单元包括修复单元和与修复单元相连接的反馈单元,所述的修复单元包括与接收电路相电路连接的电流控制器、复位电路模块、电路切换器以及电路保险丝,电流控制器与复位电路模块相连接,复位电路模块与电路切换器相连接,电路切换器与电路保险丝相连接,电路保险丝与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接;所述的反馈单元包括与电路保险丝相连接的输入电路、主控制模块、变换控制电路、电源模块、反馈电路、信号输出模块、信号监测模块、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信息存储设备,输入电路与主控制模块相连接,主控制模块分别与反馈电路和变换控制电路相电路连接,变换控制电路与电源模块和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信息存储设备相连接,信号放大电路和信号监测模块分别与信号输出模块相连接,信号输出模块连接有无线信号和GSM信号,反馈电路是输入电压后,通过基本放大电路传输,一路输出,另一路通过反馈网络实现反馈。
所述的电流检测单元为用于输出与其成比例的信号的电流互感器,以检测在流过导线中电流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乳山市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山东乳山市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86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