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泥鳅与河蟹的混合养殖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94521.3 | 申请日: | 2015-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5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庞巧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巧兰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59;A01K63/04;A23K50/80;A23K10/30;A23K10/37;A23K20/142;A23K20/20;A23K1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靳浩 |
地址: | 530012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鳅 河蟹 混合 养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鳅与河蟹的混合养殖法,铺设厚度为20‑30cm的营养土肥,在池塘内插入并固定若干涂抹防水层的空心柱体,在相邻两个空心柱体间架设9目的网布,网布插入淤泥内,网布与空心柱体将池塘围设成一个回字型,回字形池塘的内围为内塘,回字形的外围为外塘;在每个空心柱体外表面缠绕并固定软管,软管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孔径为0.2cm的通气孔,软管的一端与增氧机连接;轮叶黑藻的种植,将蟹苗在每年2月初投入内塘,调节池塘水温为15‑18℃,每亩投放800只蟹苗;将泥鳅苗在种植轮叶黑藻的第二周投入外塘,投入量为60‑80尾/m2。本发明的饲养方法,泥鳅与河蟹的产率高,成活率高,池塘的利用率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泥鳅与河蟹的混合养殖法。
背景技术
河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蟹类,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水产珍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菜篮子工程的需要,其生产意义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地肯定。河蟹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为14%,且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含量为5.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维生素丰富,为常规水产品之冠,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但由于对水体具有影响,湖泊网围养蟹的规模受到了严格控制,与此同时,河蟹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因此池塘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河蟹与泥鳅的混合养殖方法,合理分区池塘,达到了泥鳅与河蟹的共生平衡,降低了饲料的成本。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泥鳅与河蟹的混合养殖法,包括以下步骤:
放养前的准备:
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使池塘底部淤泥厚度为20-30cm,在淤泥上铺设厚度为20-30cm的营养土肥,所述营养土肥由凹凸棒土、钙基膨润土、噬菌蛭弧菌、红糖和活性益生菌混合而成,其中所述凹凸棒土、钙基膨润土和红糖质量比为5:3:1,每克所述营养土肥中含有2亿个活性益生菌和1亿个噬菌蛭弧菌;在所述池塘内插入并固定若干涂抹防水层的空心柱体,在相邻两个空心柱体间架设9目的网布,所述网布插入淤泥内,所述网布与所述空心柱体将所述池塘围设成一个回字型,所述回字形池塘的内围为内塘,所述回字形的外围为外塘;在每个所述空心柱体外表面缠绕并固定软管,所述软管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孔径为0.2cm的通气孔,所述软管的一端与增氧机连接;
轮叶黑藻的种植:在所述外塘种植轮叶黑藻,使所述轮叶黑藻的种植面积不超过所述外塘横截面的1/2,在所述内塘种植苦草,使所述苦草的种植面积不超过所述内塘横截面的1/3;
苗种的放养:将蟹苗在每年2月初投入所述内塘,调节池塘水温为15-18℃,每亩投放800只蟹苗;将泥鳅苗在种植轮叶黑藻的第二周投入所述外塘,投入量为60-80尾/m2;
饲养管理:在蟹苗投入的前两个月,每天早晚各投入一次营养饲料,每次所述营养饲料的投入量控制在蟹苗在90min-120min内吃完,所述营养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60-80份的麸皮、3-6份的枯草芽孢杆菌、8-10份的鱼腥草、20-35份的奶粉、2-3份的蟹用多维和20-25份的虾皮;在蟹苗投入的第三个月起,每隔22天,向围栏中投放80-100kg的螺蛳,每三天投放2-4kg的所述营养饲料;
打捞后的处理:河蟹成熟后,将其捞出,浸泡于活力液中5-10min,之后在河蟹表面喷洒质量分数为0.1%的黄芪提取液;泥鳅成熟后,将其捞出,浸泡于活力液中2-3min;
所述活力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1000份的纯水、L-硒代蛋氨酸1份、复合维生素2-3份以及桑枝5-8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巧兰,未经庞巧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4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