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熊猫茶的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96964.6 | 申请日: | 2015-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2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安市山雅茶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3/00 | 分类号: | C05F3/00;C05F17/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晏辉 |
地址: | 625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熊猫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熊猫茶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利益最大化,茶园经常施用见效快、成本较低的化肥,而很少施用有机肥,导致茶园的土壤化学残留多,营养元素流失严重,土地越来越贫瘠,保水保肥能力也就越来越差。还有部分茶园为了追求一时的高产快收,大量施用氮肥,而磷、钾肥等施用不足,微量元素也很缺乏,而且过分施用氮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
为了满足茶树生长周期需要的各种肥料,一般根据茶树新梢生长轮次和需肥的连续性,在各轮新梢生长前,及时分批施用追肥,一般全年3次,10月份施肥1次,春节后施肥1次,次年5月份再施肥1次。以速效性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和根外追肥,促进茶芽萌发。
总结起来,现有的茶树施肥存在大量使用无机肥导致土壤化学残留多、成本高、工时多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熊猫茶的种植方法,解决现有的茶树施肥存在大量使用无机肥导致土壤化学残留多、成本高、工时多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熊猫茶的种植方法,在每年10月份以熊猫粪便发酵物为肥料对茶树进行施肥。
进一步地,熊猫粪便发酵物的施肥量为650-900kg/亩。
进一步地,熊猫粪便发酵物的施肥量为800kg/亩。
进一步地,熊猫粪便发酵物通过以下方法制备:按堆积一层熊猫粪便撒一层石灰粉的方式将熊猫粪便堆肥,自然发酵3-5个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特制的经发酵腐熟的熊猫粪便发酵物为有机肥,具有无化学污染、肥效高的优点,一年只需施肥一次既能满足茶树的生长,茶叶芽头肥壮、品质高、口感好。
具体实施方式
制备熊猫粪便发酵物:
收集大熊猫粪便,按堆积一层熊猫粪便撒一层石灰粉的方式将熊猫粪便堆肥,自然发酵3-5个月。每一层熊猫粪便30-50cm,覆盖一层石灰粉,依次方法堆积多层的熊猫粪便。
大熊猫粪便的主要成分为竹子、竹笋的残渣,由于熊猫的胃肠功能欠佳,只能吸收食物中20%多的养分,所以其粪便中的营养成分很多。加之熊猫的食物中还添加有不少其他营养食品,所以粪便中的蛋白质、粗纤维等的含量的确很高,用它作为种茶的肥料能很好的满足茶树的需要,本发明中用来种茶的熊猫粪便都是来自于碧峰峡大熊猫繁育基地。
实施例1
在每年10月初,以熊猫粪便发酵物为肥料对茶树进行施肥。熊猫粪便发酵物的施肥量为650kg/亩。
实施例2
在每年10月下旬,以熊猫粪便发酵物为肥料对茶树进行施肥。熊猫粪便发酵物的施肥量为900kg/亩。
实施例3
在每年10月中旬,以熊猫粪便发酵物为肥料对茶树进行施肥。熊猫粪便发酵物的施肥量为800kg/亩。
对比试验
以新鲜的熊猫粪便在每年10月中旬直接作为茶树肥料施肥,施肥量为800kg/亩。经对比发现,采用新鲜的熊猫粪便的效果明显不如经本发明堆肥发酵后熊猫粪便发酵物。采用新鲜的熊猫粪便的茶叶存在发芽量少,芽尖小且灰暗等缺肥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熊猫粪便中虽然存在各种营养成分,如果不经本发明的堆肥发酵,很多成分无法转化为植物易于吸收的有机肥,直接施用效果大大折扣。
熊猫肠胃中含有大量的可分解竹子成分的有益菌,经过堆肥发酵,可以通过这些有益菌充分降解竹子中各种成分,变成便于茶树吸收的有机肥。
通过石灰粉覆盖,可以隔绝外接杂菌对粪便的污染,促进有益菌生长。
采用上述熊猫粪便发酵物为有机肥对茶树施肥,只需要一次施肥就可以满足茶树的生长需要,而且相比于传统的施肥方法,具有无化学污染、肥效高的优点,一年只需施肥一次既能满足茶树的生长,茶叶芽头肥壮、品质高、口感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安市山雅茶业有限公司,未经雅安市山雅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69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