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晒红茶及晒红茶的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08155.2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9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包忠华;陈保;金红萍;罗正刚;李琨;姜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650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制作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晒红茶及其晒红茶的制备工艺。晒红茶主要采用云南省境内的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生产晒红茶及其制作工艺,属于食品领域。本发明制备工艺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预干燥、日光晒干、蒸压、烘干等程序,该工艺没有经过现代红茶高温提香的步骤,使晒红茶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突破了现代红茶2年的保质期,在符合贮存条件下,适合长期贮存,且经久耐泡;该产品特性条索突显大叶种茶的“肥、实”,汤色开始为橙黄明亮,渐而变为红亮,明显区别于现代红茶汤色“红、艳、亮”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制作晒红茶的制备工艺及其制成的晒红茶,属于食品领域。
背景技术: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以独特的品质特征而著称。大叶茶树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地。产地的境内群峰起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8~22℃,年积温6000℃以上,昼夜温差悬殊。年平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特征,森林茂密,落叶枯草形成深厚的腐殖层,土壤肥沃。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茶树高大,芽壮叶肥,着生茂密白毫,即使长至5~6片叶,仍质软而嫩,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含量较高。
滇红制作系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采摘1芽2叶或一芽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常见的存储方法有罐储存法和袋储存法,现代红茶的保质期为2~3年。
但是包括滇红在内的现代红茶的保质期短,一般仅为2年,且不耐泡,一般三泡。
而云南传统红茶其最大的特性,是能够在一定期限内越陈越香,人们将之称为“晒红”,顾名思义,是一种晒干的红茶,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据悉,“太和甜茶”是“云南传统红茶”起源的活见证,堪称最古老的“云南传统红茶”。
如果能将现代红茶与传统红茶相结合,开发一种既能保持红茶的特色,又能长期保存的红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又将传统工艺和文化挖掘,得到保护和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将现代红茶、传统红茶以及普洱茶的工艺相结合,开发一种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备晒红茶的工艺方法,采用普洱茶的阳光自然干燥,这样一来晒红就兼具了红茶与普洱茶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红茶24个月保质期的限制,是一种能够长期存放,越陈越香的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晒红茶及其晒红茶的制作工艺。其是在现代红茶传入云南之后,汲取了滇红的某些工艺特点,在普洱茶于当代复兴之后,又汲取了普洱茶后期陈化技术,从而形成了如今晒红茶的工艺特点。
本发明一种晒红茶成品为茶饼,晒红茶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以传统种植的放养型或乔木型为主,选用采摘同一区域、同一品种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上述晒红茶主要在天气晴朗时加工制作,其工艺特点为经重萎凋、轻揉捻、中度发酵、日光晒干;其晒红茶色泽乌褐,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茶条索突显大叶种茶的“肥、实”,晒红茶汤色开始为橙黄明亮,渐而变为红亮,达到峰值后又变浅,经久耐泡,在符合贮存条件下,适合长期贮存。
所述的晒红茶成品为茶饼,色泽乌褐,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条索突显大叶种茶的“肥、实”,汤色开始为橙黄明亮,渐而变为红亮,达到峰值后又变浅,经久耐泡,在符合贮存条件下,适合长期贮存。
进一步地,所述的晒红茶由采摘的同一区域、同一品种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上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鲜叶制成。
本发明晒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未经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081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用铝蜂窝保温复合板
- 下一篇: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