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08696.5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0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量;曾俊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科亮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何海量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43205 | 代理人: | 许伯严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水体 循环 净化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周边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国内对公益性公园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公园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而公园内湖水体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外来水源的公园,其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为区域内降雨的初期雨水、居民洗衣服废水及动植物有机质腐殖等。以上原因产生的污染物汇入湖泊后将极大地破坏湖水水质,尤其氮磷元素的汇入,加之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将增大湖水爆发蓝绿藻的可能性。
公园内湖污染属于微污染,目前针对公园内湖污染无成熟有效的处理措施,主要处理方法有自然沉淀净化和栽种水生植物强化修复两种方法,因两种方法在日常运行时人工干预较少,其所起的作用较小,抗冲击能力较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内湖的水体质量堪忧。
在诸多的公园内湖水质治理困扰因素中,没有合适的工艺技术是最为首要因素,如部分公园初期投资建设过程中对公园内湖水质污染和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公园对内湖水质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没有合适的内湖水体水质净化工艺等均是困扰公园内湖水体水质处理的主要因素。
寻求合适的公园内湖水体水质处理工艺技术,已成为公园建设的前置性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景观水体水质循环净化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砂滤+消毒物化生化方法组合,工艺由以下步骤组成:
(1)置于景观水体末端的提升泵将水体抽至水质净化设施内进行水质净化处理。
(2)首先提升水进入生物接触硝化池中,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利用好氧细菌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水体中的氨氮和COD进行降解,出水进入混凝沉淀池。
(3)在混凝沉淀池中投加絮凝剂,通过化学除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去除TP。
(4)沉淀出水进入砂滤工序,尽可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降低出水的污染物指标。
(5)出水最后通过二氧化氯消毒,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等微生物,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景观水体内。
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处理工艺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采用本工艺处理景观水体能稳定达到景观水体所严格要求的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
2、综合投资及运行成本相对低廉。
对于一般景观水体,采用本工艺的投资成本可以控制在2000元/吨水,运行成本大约在0.3元/吨水左右。
3、本方案运行操作管理简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开随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景观水体水质循环处理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景观水体水质循环净化处理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置于景观水体末端的提升泵将水体抽至水质净化设施内进行水质净化处理。
(2)首先提升水进入生物接触硝化池中,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利用好氧细菌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水体中的氨氮和COD进行降解,出水进入混凝沉淀池。
(3)在混凝沉淀池中投加絮凝剂,通过化学除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去除TP。
(4)沉淀出水进入砂滤工序,尽可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降低出水的污染物指标。
(5)出水最后通过二氧化氯消毒,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等微生物,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景观水体内。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处理工艺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采用本工艺处理景观水体能稳定达到景观水体所严格要求的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2、综合投资及运行成本相对低廉。对于一般景观水体,采用本工艺的投资成本可以控制在2000元/吨水,运行成本大约在0.3元/吨水左右。3、本方案运行操作管理简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开随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科亮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何海量,未经湖北科亮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何海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086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