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杨梅素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0054.9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4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肖金霞;郭文华;张瑜;靳莎;杨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1/30 | 分类号: | C07D311/30;C07D311/4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陈广民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杨梅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天然产物杨梅素的半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素,又名杨梅黄酮,化学名3,3,4,5,5,7-6羟基黄酮,纯品为黄色针状晶体。杨梅素广泛存在于杨梅的叶、根与枝干,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心脏、利胆、抗炎、致突变等作用,还可以用作治疗糖尿病和白内障,因此对于杨梅素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杨梅素的结构式如下:
杨梅素在天然植物中含量很少,文献报道在天然藤茶和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的叶子中约有2%左右的含量,但是植物藤茶中含有丰富的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达到30%,许多文献资料对从藤茶中提取二氢杨梅素进行了报道。专利CN101973976报道了从一种从藤茶中提取二氢杨梅素的方法;专利CN03138054报道了从藤茶中提取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组合物的方法;专利CN1887881报道了以藤茶为原料水提,浓缩,加入弱碱,将二氢杨梅素转化得到杨梅素,收率仅为8%。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且使用于工业化生产杨梅素的制备方法。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杨梅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二氢杨梅素与醇类混合,再加入次氯酸钠溶液和催化剂,待反应完全后继续加入次氯酸钠溶液,得杨梅素;所述醇类为甲醇或乙醇;所述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铝或无水三氯化铁。
具体步骤如下:将二氢杨梅素与醇类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和催化剂,升温回流,继续加入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升温回流,待反应完全后,降至室温,静置,过滤,干燥,得到黄色针状固体,即杨梅素;所述醇类为甲醇或乙醇;所述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铝或无水三氯化铁;
上述醇类为甲醇或乙醇;所述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铝或无水三氯化铁;
上述二氢杨梅素与醇类的质量比为1:5-10;所述二氢杨梅素与两次加入的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0.5-0.8;所述二氢杨梅素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0.05。上述次氯酸钠溶液为工业级别,规格为质量浓度10%,采取补加的方式,用量以保证反应液的PH控制在7-8。
上述乙醇或甲醇的质量浓度为85%-95%。
上述升温回流时间为1-3h。
采用T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以二氢杨梅素为起始原料,经过半合成制备产品杨梅素;由于二氢杨梅素从植物藤茶中提取获得,含量98%以上,成本低,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产物无需精制,含量98%以上,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杨梅素的半合成方法包括以下合成路线:
实施例1
在四口反应瓶中,投料二氢杨梅素20g,质量浓度为85%的乙醇200ml,搅拌均匀,滴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13ml,无水三氯化铁1g,升温回流,2h后,补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2ml,继续回流,2h后,TLC检测,原料反应完毕,停止反应,降至室温,放置过夜,过滤,60℃干燥,得到黄色针状固体17g。含量98%(HPLC),收率85.5%。
实施例2
在四口反应瓶中,投料二氢杨梅素20g,质量浓度为90%的乙醇260ml,搅拌均匀,滴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12ml,无水三氯化铁1g,升温回流,1h后,补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2.5ml,继续回流,2.5h后,TLC检测,原料反应完毕,停止反应,降至室温,放置过夜,过滤,60℃干燥,得到黄色针状固体17.4g。含量98%(HPLC),收率87.6%。
实施例3
在四口反应瓶中,投料二氢杨梅素20g,质量浓度为92%的乙醇150ml,搅拌均匀,滴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11ml,无水三氯化铝1g,升温回流,1h后,补加质量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2ml,继续回流,3h后,TLC检测,原料反应完毕,停止反应,降至室温,放置过夜,过滤,60℃干燥,得到黄色针状固体17.9g。含量98%(HPLC),收率90.1%。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00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