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1199.0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7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泽彪;蔡蓉;赵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容 国标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属于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计算机、手机、MP3、MP4、PSP等终端设备的结构尺寸相同的耳机插孔有两种接口标准,而相应的耳机只能同时支持一种接口标准。送话器信号上,会出现耳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使耳机不具备通用性。日常生活中用到的3.5mm四段式耳机分为两种标准:欧标(OMTP):OMTP耳机是开放移动终端平台组织(OMTP)为了统一移动设备接口标准制定的一种含麦克风耳机的标准,是目前手机上最常见到的耳机。国标(CTIA):与这个标准对应的是CTIA接口标准。同样,CTIA标准的插头也分为4段,从头至底部分别为:左声道,右声道,接地,麦克风。
目前的4段立体声耳机接口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耳机接口插头的尖端和第一中环定义相同,尖端均定义为左声道,第一中环均定义为右声道;第二中环在国际标准中被定义为地线,在国内标准中被定义为话筒;插头的末端在国际标准中被定义为话筒,在国内标准中被定义为地线。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无论采用哪种标准定义的接口,均能够兼容使用,无论是第一输入端接地线,第二输入端接话筒,还是第一输入端接话筒,第二输入端接地线,信号经过自动转换电路后,输出始终固定为第一输出端是话筒输出,第二输出端为地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和自动转换电路;所述输入接口包括尖端、第一中环、第二中环和末端;所述输出接口包括左声道、右声道、话筒和地线;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接口的第二中环和末端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输出接口的话筒和地线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两个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漏极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源极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栅极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漏极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源极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栅极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晶体管漏极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源极与第一输出端相连,栅极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晶体管漏极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源极与第一输出端相连,栅极与第一输入端相连;
其中,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所述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
作为本发明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采用增强型N沟道MOS管。
作为本发明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均采用P沟道MOS管。
作为本发明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输入端之间接入电阻。
作为本发明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与输入端之间的电阻取值0Ω到100Ω之间。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自动转换电路,使输入接口反接,对输出信号无影响。解决了两种标准的移动终端耳机接口的话筒和地线顺序颠倒时,硬件不能兼容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无需跳线或设置,对电路信号质量没有影响且成本低。实现了一种智能兼容两种标准接口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兼容欧标与国标的耳机,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和自动转换电路;所述输入接口包括尖端、第一中环、第二中环和末端;所述输出接口包括左声道、右声道、话筒和地线;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接口的第二中环和末端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输出接口的话筒和地线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两个输出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11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