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17866.6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4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潘月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25/28;A01P1/00;A01N43/16;A01N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胶囊 纳米 杀菌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银离子作为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安全、无抗药性的特点,纳米银粒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催化、光电学、光学、生物科学及制药等方面。研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纳米银粒子可以通过物理(蒸气一冷凝法、球磨法、溅射法、放电爆炸法)、化学(液相反应法、气相反应法、模板合成法)、光催化以及生物等方法制备。但纳米银杀菌剂杀菌作用的发挥,很多时候限制于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比如,Ag+会与这些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Cl-、CO32-、SiO32-、PO43-等产生沉淀,不避光时还会分解,大大降低了杀菌率。因此,可溶性的离子银一直未用于自来水和天然水中杀菌。若用金属单质纳米胶体银杀菌,虽不受光照的影响,也不受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影响,但还是要受到水中机械杂质的影响,杀菌的高效性仍然不能完全发挥。
CN1149389A公开了一种含银的液态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是以硝酸银与氢氧化钠在按一定比例搅拌一定时间,得黑褐色沉淀,将此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氧化银,将此氧化银按一定比例溶解于一定量的过硫酸盐的去离子水中,在常温下搅拌溶解,静置陈化一段时间得到一定浓度的含银的杀菌剂。CN1286373C公开了一种蜂胶和银离子复合纳米消毒剂及制备方法,是将蜂胶溶于有机溶剂中,室温条件下将乳化剂滴加入该蜂胶有机溶液中,同时进行磁力搅拌,直至混合液澄清形成油相,然后边搅拌边滴加银离子水溶液直至最终形成复合乳剂。CN1046185C公开了一种醋酸、谷氨酸、氨合铜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包含硝酸银、谷氨酸钠、醋酸、氨、聚乙烯醇、表面活性剂、氯化钾、铜等组分,主要用于田间杀菌。在以上文献公开的现有技术中,银杀菌剂只能用于医疗卫生、药物、消毒杀菌等特殊场合,对使用环境都有要求,且未提及可用天然水作介质,无需避光使用等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使其更加稳定均匀的发挥其杀菌抑菌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1)纳米银杀菌剂溶液的制备:
在重量百分比为0.4-0.5%的壳聚糖水溶液中加入冰醋酸,搅拌使其溶解,得到溶液A,其中并醋酸与壳聚糖水溶液的质量比为0.007-0.012:1;
制备重量百分比为0.2-0.5%的AgNO3,得到溶液B;
将B溶液缓慢滴加入A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加入占总重量百分比为5-10%的无水乙醇,升温至50-70℃,恒温反应6-10h,得到金黄色纳米银杀菌剂溶液;
其中A溶液与B溶液的质量比为2.4-2.6;
2)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的制备
取一定量的步骤1)制得的纳米银杀菌剂溶液与甲醛混合,然后加入到正己烷中,搅拌均匀,缓慢加入脲素,先缓慢加热至35-45℃并保持20-40min,再缓慢加热至55-65℃后,加入定量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吐温、司盘或者甲基纤维素,用酸性溶液调节pH至3.0,反应结束后离心、干燥得到干粉状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
其中所述甲醛与所述的脲素的摩尔比为1:1-1.05;
所述的纳米银杀菌剂溶液与所述的甲醛的质量比为2.4-7.2: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制备的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产品无毒,杀菌性能优异,易于运输储存,使用浓度极低,微胶囊释放速率均匀,杀菌效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纳米银杀菌剂的透视电镜图片;
图2为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纳米银杀菌剂的紫外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纳米银杀菌剂溶液的制备
将0.4g壳聚糖溶于100ml水中,加入醋酸1ml,搅拌使其溶解。将0.14gAgNO3溶于40ml水中,将AgNO3溶液滴加到壳聚糖溶液中,然后再滴加10ml乙醇,80℃反应6h,得到金黄色纳米银杀菌剂溶液。
2)微胶囊纳米银杀菌剂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7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