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速光电转换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0400.1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8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郝斌魁;张仕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速 光电 转换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转换模块,特别是一种能够兼容DC直流信号的低工作频率光电转换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光电转换模块的主流速率都是从155Mbps开始向625Mbps、1.25Gbps、2.5Gbps等速率不断提升,目前单通道速率可达几十G。
但在工业网络传输应用中,常常遇到需要将低速率信号通过光路进行远程传输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高速率的光模块本身有工作频率下限,无法兼顾低速率工作频段。在组成光电转换模块的核心元件中,市场中主流的驱动器、放大器、接收器等也存在工作频率下限无法兼顾低速率工作频段的问题。这给直流开关信号、低速率通信信号如RS422、RS485等的远程传输应用带来了限制。特别是多输入通道的低速光电转换模块,更是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主流高速率光电转换模块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以兼容DC直流信号的多输入端口低速率光电转换模块。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速光电转换模块,其特点是该模块由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电接口、信号转换器、编码器、解码器、振荡器和光接口组成。
其中,编码器、解码器与电接口通过信号转换器相连,编码器、解码器与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相连,高速光电转换模块与光接口相连。振荡器与编解码器相连。
所述电接口数量至少为2,可达24;接口信号可为单端信号,也可为差分信号;所述光接口,可为1个双纤双向连接器,也可为1个单纤双向连接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编码器和解码器,将原本较低速率的信号串化提升为可与主流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的传输带宽匹配的高速信号,并借助高速模块实现光电转换和传输。
此种低速光电转换模块,充分利用了市场现有的产品资源,仅使用少量外围硬件就实现了多端口低速信号的光电传输。其技术实现简易、功能强大、抗干扰性强、适用范围广,物料渠道容易解决,可进行低成本,低研发投入的研制和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带接口信号转换的原理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带接口信号转换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原理框图。
图5是本发明中使用到的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6是本发明中使用到的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
如图1,一种低速光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包括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电接口、编码器、解码器、振荡器和光接口。
其中,电接口和编码器、解码器分别相连;编码器、解码器与高速光电转换模块连接;高速光电转换模块与光接口连接;振荡器与编码器相连。
电接口将外部输入的多路并行低频信号传输到编码器;编码器将并行电接口低频信号串化成1路高速差分信号;编码器输出的高速差分信号驱动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的发射部分,使高速光模块产生光发射信号;光发射信号经光接口输出。
来自光接口的光接收信号,经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的接收部分转化为高速差分串行信号;此信号提供给解码器进行解码,转化为多通道的并行低速信号;这些并行信号最终通过电接口输出。
振荡器为编码器提供工作时钟。
当电接口信号不能与编码器、解码器输入接口电平匹配时,需增加接口信号转换器,如图2。
所述电接口,典型的为直插式排针,也可以为弯曲型表贴排针,其内部焊接在模块PCB板上。
所述信号转换器,主要指总线收发器,用于将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互相转换,典型的应用是RS422总线。可以分为驱动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为单个芯片使用,可为单通道或多通道芯片。
所述编码器,其应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并行输入接口,具有1路串行输出接口。其串行输出信号除含有输入数据信息外,还具有内嵌时钟信息,以方便对端的接收解码器进行数据同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04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