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2469.8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2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幸红;闫利文;胡平;洪长青;韩文波;赵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515;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改性 碳纤维 增强 sibcn 陶瓷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得到氧化处理的碳纤维;
二、碳纤维表面催化剂的附着:称取金属盐,配制0.01~0.2mol/L的金属盐丙酮溶液,将步骤一得到的氧化处理的碳纤维浸入金属盐丙酮溶液中,在室温条件下浸泡10~15h,将浸泡之后的碳纤维取出,放入50~60℃干燥12~14h;
三、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体的制备: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附着有催化剂的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具体是将附着有催化剂的碳纤维放入炉腔试样台,抽真空至炉腔内的压强为0Pa,以20sccm的流速通入H2,控制炉内压强为200Pa,以20℃/min的速度升温至600~800℃,开始通入CH4,压强稳定后,打开射频开关,维持10~30min,关闭射频,依次停止通入CH4及H2,将炉内压强抽真空至0Pa,炉内温度降至室温,制得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
四、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先驱体的制备:将步骤三制得的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体、三氯化硼、三氯硅烷及六甲基二硅氮烷均匀混合,在温度为50~90℃,氮气气氛条件下保温2~4h,然后升高温度至160~240℃,在温度为160~240℃,氮气气氛条件下保温2~4h,减压蒸馏去除杂质,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先驱体;
五、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将步骤四得到的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先驱体放入真空烧结炉中,在室温下通入氮气30~90min,在氮气气氛下以15℃/min的速度将温度从25℃升高到900℃,保温,之后以10℃/min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高到1400℃,保温,在氮气气氛条件下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碳纤维完全浸没在丙酮中,在温度为70~80℃的条件下加热回流22~26h,在温度为50~60℃下干燥12~14h,得到干燥后的碳纤维,将干燥的碳纤维完全浸没在浓硝酸中,在室温下浸泡5~10h,从浓硝酸中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将碳纤维洗涤至中性,在温度为50~60℃下干燥12~14h,得到氧化处理的碳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5%~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金属盐为Ni(NO3)2、Co(NO3)2或Fe(NO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H2与CH4的气流量之比为1:(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射频功率为150~200W。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三氯化硼、三氯硅烷及六甲基二硅氮烷的质量比为1:(3~5):(3~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体与三氯化硼的质量比为1:(20~8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升高到900℃保温30min,升高到1400℃保温1h。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碳纤维增强SiBCN陶瓷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用于制备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大面积迎风区、端头及翼前缘超高温部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246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