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与储层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23462.8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4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钟大康;孙海涛;孟昊;毛亚昆;李卓沛;张春伟;张鹏;杨喆;任影;杨宪彰;王点;刘云龙;闫婷;王爱;姜振昌;周煜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密 微观 孔隙 结构 评价 分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与储层分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析储层成因及岩石学特征,确定相类型、成分等;分析储层物性特征;观察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确定孔隙类型、面孔率等;高压压汞法、氮气吸附法测量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研究成岩作用,确定压实、胶结、溶蚀顺序;分析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对储层进行分类。该方法的效果主要有:利用阴极发光、微区矿物定量分析全面地反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利用荧光铸体、场发射扫描电镜有助于对致密储层的微小孔隙进行精细研究;利用高压压汞实验、氮气吸附实验精确确定了致密储层的微观特征;优选各项参数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对进一步预测有利发育层位或区带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与储层分类方法,属于石油开采领域中地质学研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低渗透储层的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已成为现今油气勘探的重点。针对如四川盆地川西龙门山前三叠系须家河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侏罗-白垩系等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前人均已展开过大量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然而早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孔隙相对发育,物性也相对较好的储层,如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10.25%,平均渗透率为1.42×10-3μm2,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孝-新-合地区须二段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6.01%,平均渗透率为0.51316×10-3μm2,须四段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3.76%,平均渗透率为0.37197×10-3μm2,均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范畴。
目前针对上述几种低孔-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仍然采用与常规储层一样的技术方法,包括:通过常规偏光显微镜观察普通岩石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如岩石颗粒和填隙物的成份等;通过常规偏光显微镜观察孔隙铸体薄片、普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孔隙特征,如孔隙与喉道的形态、大小、成因等;通过压汞法测定孔喉结构,如孔喉半径分布、孔喉相互连通关系等。
然而,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开展,在上述储层中又发现了富有潜力而孔隙度、渗透率极低的层位,如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五段致密气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3.21%,平均渗透率为0.0329×10-3μm2,远低于同属须家河组的须二段与须四段,致密储层的基本特点是:(1)储层渗透性能极差,渗透率通常小于0.01×10-3μm2;(2)储层孔隙既小且少,直径通常小于几微米,甚至仅有几十纳米;(3)致密成因复杂,受沉积和成岩多种地质因素控制。致密储层中发育的孔隙往往极为微小,在铸体薄片制备时难以将环氧树脂压铸液注入,以常规偏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也难以观察到仅有微米-纳米级的孔隙;同样,采用常规压汞的实验方法,也不易将汞压入纳米级的喉道,难以测出储层孔喉的分布范围。因此,针对这类孔隙极小、渗透率极低的极度致密的储层,采用常规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是难以对其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评价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34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