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发动机起动器的电磁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24034.7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2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F02N1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发动机 起动器 电磁 开关 | ||
一种电磁开关包括:第一和第二螺线管,其成一直线地沿壳体的轴线方向布置,且使小齿轮与发动机的齿圈啮合,并闭合在用于使所述发动机起动的电动马达的供电回路中的主触头。设置有保持件,所述保持件从所述第一螺线管的第一绕线架至少延伸到形成在所述第二螺线管的磁路中的气隙的位置。所述保持件将从所述第一螺线管的绕线架延伸的引线的一部分至少保持在所述绕线架与所述气隙之间的范围内,从而当在壳体内制造所述第一和第二螺线管时使所述引线的倾斜或偏斜最小化,由此有利于提高所述第一和第二螺线管在壳体中安装就位的容易程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涉及一种在起动器中使用的电磁开关,所述起动器工作以起动发动机,并且所述电磁开关配备有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其中,所述第一螺线管使起动器的小齿轮向联结到发动机的齿圈移动,所述第二螺线管断开或闭合安装在马达电路中的主触头。
背景技术
串联螺线管(TS)式起动器已知被设计作为发动机起动器,并且配备有两个螺线管,一个螺线管工作来将小齿轮推向发动机的齿圈,而第二个螺线管工作来断开或闭合安装在马达电路中的主触头。
例如,日本专利第5578257号教导了一种发动机起动器,该发动机起动器配备有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第一电磁工作以使用由第一线圈产生的磁吸引力来使小齿轮移动到环形齿轮。第二螺线管工作以使用由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吸引力来闭合主触头。所述发动机起动器能够相互独立地控制第一和第二螺线管的操作。
第一和第二螺线管串联布置在单个框体内。第一线圈被安装在靠近框体的一端部(在下文中也称为第一端),而第二线圈被安装在靠近框体的另一端侧(在下文也称为第二端)。第一线圈的两根引线中的一根(在下文也称为第一线圈引线)穿过第二线圈的径向内部并且延伸到框体的第二端外。树脂盖附接到框体的第二端来关闭框体的开口。树脂盖具有安装在其中的电源端子,而第一线圈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端子电联结并且机械联结。
上述结构不将第一线圈引线径向布置在第二线圈外侧,因此,能够使第二线圈和框体之间的气隙最小化,这提高了在通电时由第二线圈产生的热从框体的耗散。
上述结构的第一线圈绕第一绕线架卷绕。第一绕线架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在起动器的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一凸缘更靠近框体的第一端,而第二凸缘更靠近框体的第二端。类似地,第二绕线架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在起动器的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一凸缘更靠近框体的第一端,而第二凸缘更靠近框体的第二端。第一绕线架还具有形成在第一绕线架的第二凸缘中的引线出口。第一线圈引线被引线出口保持并从该引线出口轴向延伸。引线出口不径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线圈内部。具体地,引线出口的各端部中的一个布置成与第二绕线架的第一凸缘接触。换言之,第一线圈引线仅在位于第一绕线架的第二凸缘和第二绕线架的第一凸缘之间的一部分处被引线出口保持,上述第一绕线架的第二凸缘和第二绕线架的第一凸缘在起动器的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
第一线圈引线的头部在起动器的轴线方向上朝框体的第二端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二绕线架中的孔,并且如上所述联结到安装在树脂盖中的电源端子。
但是,第一线圈引线的上述布局会导致从引线出口的端部延伸出的、即未被引线出口保持的第一线圈引线的一部分的长度增加,由此会导致操作员在组装起动器时可加工性上的降低,特别是在第一线圈引线的头部穿过第二绕线架的孔时的难度方面。
从引线出口延伸出的第一线圈引线在起动器的轴线方向上穿过第二螺线管的磁路中的气隙外部,由此在对第一线圈进行通电后对第二线圈进行通电时,上述第一线圈引线会反过来受气隙外的磁通量泄漏影响。具体地,磁力通过流过第一线圈引线的电流和由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而施加在第一线圈引线上,使得第一线圈引线发生倾斜。这可能会导致所述第一线圈引线被压靠于引线出口的角部并且受物理磨损,从而导致损坏到第一线圈引线的绝缘膜。
另外,第一线圈引线与引线出口的角部的环状接触将会导致引线出口的角部的磨损,由此产生磨损粉末,这可能是引起第一或第二螺线管故障的一个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40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