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快速排水结构的粉末冶金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4440.3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2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权晋花;陈国华;周裕强;黄志伟;黎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03 | 分类号: | B22F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快速 排水 结构 粉末冶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快速排水结构的粉末冶金模具。
背景技术
在粉末冶金领域,需要将带有水份的粉末料通过成型模具的压制形成零件。目前国内常采用湿粉成型机来完成零件的成型工艺;如图1所示现有的成型机的模具包括上半模具11、下班模具12和成型腔10,所述成型腔上方连通设有排水管道20和储水腔30,储水腔顶部设有吸水口40。在湿粉即浆料注射完成后的压制成型过程中需要将水份从成型腔10中排出。由于湿粉是泥浆状的原料,所以在成型模具内部就要求形成密闭的成型腔腔,同时决定了排出水份的方向只有向上,即排水管道20只能朝上设置。
现有的湿粉成型机在成型时均采用负压吸水法将湿粉中的水份排出。在利用湿粉成型对湿粉进行挤压成型操作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压合结构和压合方向,也就是让下半模具固定,上半模具11向下半模具12移动压合的方案。而由于这种从自上而下的施压力导致成型时零件是上方密度提升最快,与水份排出的方向相反,阻碍了零件中下方水份的排出,加大了排水需要的压力和时间,造成了成型设备功率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自下而上压合成型结构,并采用自下而上压合方向的,且具有快速排水结构的粉末冶金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快速排水结构的粉末冶金模具,包括下模、上模和成型腔;所述成型腔为密闭容腔,其由所述上模和下模盖合而成;所述上模为固定安装;所述下模位于所述上模的正下方,且其自下而上向所述上模进行压合。
更优的,所述成型腔上方设有吸水通道和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与气源连接;所述吸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成型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流通道的连通。
更优的,所述吸水通道和所述气流通道设于所述上模内部。
更优的,所述气流通道为水平直线通道。
更优的,所述吸水通道为竖直通道,其一端与所述成型腔顶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侧壁连接,且使得所述吸水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更优的,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的径向尺寸比所述气流通道其他位置的径向尺寸大。
更优的,所述吸水通道的径向尺寸比所述气流通道的径向尺寸小。
更优的,设有多个所述成型腔和所述吸水通道,且多个所述吸水通道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气流通道和多个成型腔之间。
上述粉末冶金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模具安装:将上模固定,下模与驱动装置连接,上模和下模盖合形成成型腔,且使得所述下模位于上模正下方,将气源与气流通道的进气端连接;
B、注射成型料:将湿粉置入所述粉末冶金模具的成型腔内;
C、压合成型:开启驱动装置和气源,驱动装置驱动下模向上模移动,对成型腔内的湿粉进行挤压排水,并使得湿粉成型为零件;
D、开模取出零件。
更优的,所述步骤C中,先开启气源后开启所述驱动装置。
本发明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具有快速排水结构的粉末冶金模具,所述粉末冶金模具使用的原料为湿粉即浆料,湿粉注入至所述成型腔内后,在重力作用下,湿粉上层的水份多密度小,下层密度大;所述粉末冶金模具采用了下模向所述上模压移动的压合方向和压合结构,使湿粉在压制成零件时密度由强到弱的变化方向与水的排出方向一致,便于水份排出,进而缩短了零件成型时的排水时间,即提高了所述粉末冶金模具的成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粉末冶金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实施例在进行压合成型时下模向上模移动时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模100,下模200,成型腔300,吸水通道400,气流通道500,箭头A为水份排出方向,箭头B为所述下模移动压合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44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