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库抗浮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4872.4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1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洪成兵;刘李思洪;储勤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杨晓燕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地 库抗浮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建筑抗浮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库抗浮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地下建筑的抗浮问题也日益突出,合理的选择抗浮措施直接影响到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常采用结构自重、抗拔桩和顶板覆土来抵抗地下水浮力,而一般设计要求地库沉降后浇带应在楼座主体施工完毕一段时间后浇筑。采用传统的抗浮措施,由于需要等待沉降后浇带的浇筑完成并养护好才能进行覆土,必然会造成施工工期较长;其次无覆土时间越长,地库受到上浮力的时间也相应越长,影响结构安全;另外地库顶板沉降后浇带没有连通,对于大面积地库而言,地库内施工极不方便;最后不提前覆土,降水不可停止,增加成本。
申请号为201510271245.2的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无抗拔桩的地库抗浮施工方法,通过基坑开挖、预埋套管、防水保护层施工、浇筑地库底板、确定排水沟位置、浇筑整浇层、排水沟防水处理、回填土加强、封堵的步骤,减少地下水对地库的浮力,但操作繁琐,延长工期。申请号为201310110659.8的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抗浮板的泄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从建筑物的建筑起始阶段解决了地下水的浮力问题,包括步骤:(1)垫层下方铺设有一层砂砾层、(2)集水坑四周铺设有过滤层在砂砾层内铺设有导流管、(3)导流管汇集到过滤层内,在集水坑的侧壁上安装有引流管、(4)集水坑通过引流管与过滤层连通;该方法存在引流管处的防水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漏水的问题。申请号为201420072526.6的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利用过渡防水层适应局部可能产生的上浮变形,结构复杂,前期准备工作较多,外界影响因素大,实际工程应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地库抗浮施工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地库抗浮施工方法,在不浇筑沉降后浇带的情况下提前覆土,减少地下水对地库的上浮力,提高地库的结构安全,并减少工期,节约成本。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库抗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检查地库顶板,清理基层:检查地库顶板无严重质量缺陷,清理、干燥基层,满足防水施工要求;
(2)防水层施工:包括刮非固化沥青防水涂料和粘贴聚乙烯丙纶卷材;
(3)回填覆土:检验土质→距离后浇带附近1000mm左右通长设置挡水台→分层铺设回填覆土→分层夯实;
(4)局部用钢板连通后浇带: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设置通道用钢板局部连通后浇带,保证后浇带6之间有无阻碍通道;
(5)浇筑后浇带:后浇带满足施工条件时,进行后浇带浇筑,待养护完成以后回填后浇带部分的覆土。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3)中,分层铺设回填的覆土靠近挡水台的方向形成边坡,所述边坡距离挡水台的距离为400~600mm。
按上述方案,所述边坡的坡度为1:1.5~1:1。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3)中,挡水台的宽×高为100mm×100mm(或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尺寸附近调整)。
与常规施工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地库顶板覆土相当于增加配重,将该工序提前至浇筑后浇带之前,减少了地库的受到上浮力的时间,有利于地库结构安全;
2、沉降后浇带浇筑前进行地库顶板覆土,不需等待后浇带浇筑完成再进行覆土,对于大面积地库而言缩短工期;
3、地库顶板覆土可在沉降后后浇带局部连通,修筑施工临时道路,对于大面积地库而言,方便地库内其他楼座施工;
4、减少降水作业时间:地库顶板覆土以后,即可停止降水,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地库抗浮施工方法中各层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后浇带局部连通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覆土局部剖面图;
图中,1-基层,2-防水层,3-挡水台,5-覆土,6-后浇带,7-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地库抗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检查地库顶板,清理基层:检查地库顶板无严重质量缺陷,清理、干燥基层1,满足防水施工要求;
(2)防水层施工:包括刮非固化沥青防水涂料和粘贴聚乙烯丙纶卷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48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