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4975.0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晨阳;田寒友;邹昊;李家鹏;乔晓玲;陈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L1/00 | 分类号: | G01L1/00;G01L1/20;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06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红外 压力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法具有快速、无损和多重参数同时测量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农产品及其他样品品质的无损的检测中,该方法利用检测对象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光学特性,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使得样品无需进行样品预处理,并且能够实现多重参数同时测量和短时间测量的效果。
目前手持式近红外仪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样品表面的的施压不一致及样品表面各点受力不均匀等造成检测对象的光谱失真,从而造成对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手持式近红外仪检测对样品的施压不同造成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单片机最小系统、A/D转换单元和显示屏,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近红外仪的探测面上,用于检测样品表面受到的近红外仪的压力,所述A/D转换单元连接于压力传感器与单片机最小系统之间,所述A/D转换单元将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递给所述单片机最小系统进行读取,所述单片机最小系统对读取的所述数字信号进行识别处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用于显示处理后的数字信号。
其中,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
其中,还包括信号调理电路,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A/D转换单元通过所述信号调理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围绕近红外仪的探头均匀分布。
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量为4个,所述信号调理电路包括4个恒流源电路,4个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与4个所述恒流源电路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多个压力传感器分别进行信号采集;
S2,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
S3,显示屏显示处理后的结果。
其中,所述步骤S1还包括S11,系统初始化,其中一个压力传感器的采集通道打开;
S12,进行信号采集;
S13,判断步骤S12中进行信号采集的压力传感器是否完成采集;若未完成则返回步骤S12,若完成则执行步骤S14;
S14,下一个压力传感器的采集通道打开;
S15,判断多个压力传感器的是否均完成信号采集;若未完成则在S14打开的采集通道返回步骤S12,若完成则执行步骤S2。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近红外仪的检测面上,当近红外仪与样品进行接触检测样品表面的光谱信息时压力传感器检测近红外仪对样品表面的压力,并通过信号处理电路将检测到的压力信号传递给A/D转换单元,A/D转换单元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单片机最小系统对压力信号进行处理最终在与单片连接的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压力参数做出及时的调整,保证样品光谱信息的准确性,实现测量力度的标准化,提高光谱测量的精确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适用于近红外仪的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0:压力传感器;20:A/D转换单元;30:单片机最小系统;40:显示屏;50:电源;5:探头;101:压力传感器;102:压力传感器;103:压力传感器;104: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49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