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药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6983.9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1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方瑞忠;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瑞忠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3/10;A6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400 山东省临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糖尿病 胃轻瘫 中药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常发生于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的患者,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引发的胃排空延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胃内液体和固体食物滞留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表现脘腹满闷、餐后胀甚,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糖尿病的有效控制。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除积极控制糖尿病外,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对症处理,胃轻瘫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及胃肠动力药,其疗效欠佳,易产生副作用。申请人依据中医理论,对症下药,运用健脾和胃、益气养阴为主,兼以活血、理气、醒脾、降逆、导滞等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不但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药制剂。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属于“痞满”范畴,其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血瘀、食积为标。故在治疗时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为主,兼以活血、理气、醒脾、降逆、导滞等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青藏虎耳草6-10份、苏木蓝10-15份、水苏根20-30份、水案板10-16份、展枝唐松草5-10份、鹅脚木叶6-12份、香茶菜12-20份、破布叶20-30份、扁豆花6-12份、药王茶8-14份、南瓜藤30-40份、糯稻根须25-35份、青叶丹15-21份。
优选的:青藏虎耳草8份、苏木蓝12份、水苏根25份、水案板13份、展枝唐松草7份、鹅脚木叶9份、香茶菜16份、破布叶25份、扁豆花9份、药王茶11份、南瓜藤35份、糯稻根须30份、青叶丹18份。
制备方法: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
方中:青藏虎耳草清肝胆热、健胃;苏木蓝清热补虚;水苏根清火、平肝、补阴;水案板解热利水、止血补虚、健脾;展枝唐松草清热解毒、健胃;鹅脚木叶清热健胃、解毒;香茶菜健胃整肠、健脾活血;破布叶清热解毒、消食积;扁豆花健脾和胃、清暑化湿;药王茶益脑清心、健胃;南瓜藤清肺和胃、平肝通络;糯稻根须益胃生津、补气化痰、滋阴、退虚热;青叶丹清热解毒、舒肝健胃、消炎杀菌。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供试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共12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5-65岁,平均(51±2.7)岁,糖尿病病程5-12年,平均(9±1.3)年;控糖方式:应用胰岛素者18例,口服降糖药者4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7.5±1.8)mmol/L,胃轻瘫病史6-14个月,平均(7.3±1.9)个月。观察组60例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5-67岁,平均(51±2.8)岁,糖尿病病程6-13年,平均(9±1.1)年;控糖方式:应用胰岛素者24例,口服降糖药者36例,入院时空腹血糖(7.6±1.9)mmol/L,胃轻瘫病史5-15个月,平均(9.2±2.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水平等资料均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排除消化道溃疡、幽门机械梗阻、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等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两组均严格糖尿病饮食,采取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观察组采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称取:青藏虎耳草8g、苏木蓝12g、水苏根25g、水案板13g、展枝唐松草7g、鹅脚木叶9g、香茶菜16g、破布叶25g、扁豆花9g、药王茶11g、南瓜藤35g、糯稻根须30g、青叶丹18g,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1剂/d,分2次饭后服用。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10mg/次,3次/d,餐前30min服用。两组疗程均为四周,四周后观察消化道症状改善程度。
3、疗效评定治愈:呕吐缓解,消化道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消化道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改善;未愈:消化道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临床好转率。
4、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60例中,治愈24例(40%),临床好转30例(50%),临床未愈6例(10%),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60例中,临床治愈18例(30%),临床好转24例(40%),临床未愈18例(30%),临床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瑞忠,未经方瑞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69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治疗药物过敏皮炎的中药
- 下一篇: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中药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