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闭式重油用双阀电控喷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29375.3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2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范立云;杨逸风;董全;闫昕;马修真;宋恩哲;杨立平;赵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51/04 | 分类号: | F02M51/04;F02M51/06;F02M59/10;F02M6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常闭式 重油 用双阀电控喷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油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常闭式重油用双阀电控喷油系统,属于发动机电控喷油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柴油机装配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传统电控单体泵采用滚轮推动柱塞加压燃油,用一个常开式电磁阀控制燃油供油和泄油的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对循环喷油量及喷油定时的控制,但是喷油压力的建立过程受转速影响很大,且柴油机处于低转速时,燃油建压缓慢,喷油压力很低,且不具备多次喷射能力。双阀燃油喷射系统采用两个电磁阀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实现燃油建压和燃油喷射的独立控制,还能实现喷油正时、喷油规律以及循环喷油量的灵活调节。在整个工况范围内,通过两个电磁阀之间的协同控制来实现理想的喷油规律,并保持很高的燃油喷射压力。此外,具有很好的低速特性,而且能够进行多次喷射,实现燃油系统的柔性调节。
传统双阀电控喷油系统在单体泵端采用常开式电磁阀控制燃油供油和泄油,存在如下缺点:第一,当发动机发生掉电等故障电磁阀无法上电时,高压油泵泄油油路处于常开状态,高压油泵不能应急供油;第二,当电磁阀卡死在关闭状态时,阀内油压会不断升高,对电磁阀和喷油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喷油器等其他液压装置受到破坏;第三,电磁阀发生故障但仍能供油时,电控单体泵无法完成对供油时刻和供油量的调节。总之,传统双阀电控喷油系统安全性差,不具备对故障作出应急反应的能力,无法满足发动机工作安全性的要求。而且上述传统双阀电控喷油系统系统不能被直接应用到重油柴油机当中:由于单体泵端从控制腔泄流的燃油会有一部分流经高压油泵电磁阀,喷油器端从控制腔泄流的燃油会有一部分流经电控喷油器电磁阀,然而重油常温时粘度较大,工作前需要对其进行加热,温度较高的重油接触电磁阀时会使得衔铁和电磁铁受热膨胀,导致电磁阀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油柴油机的常闭式双阀电控喷油系统,具有控制精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同时,将高温重油和高压油泵电磁阀与电控喷油器电磁阀中的电磁铁、衔铁隔离开,保证电磁阀安全可靠的工作,并在高压油泵电磁阀与电控喷油器电磁阀的电磁阀体中引入冷却油路,增加电磁阀工作的稳定性。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常闭式重油用单阀电控单体泵、高压油管和重油用电控喷油器,所述常闭式重油用单阀电控单体泵包括滚轮柱塞、燃油控制阀和出油阀三部分;
所述滚轮柱塞包括驱动凸轮、滚轮、泵油柱塞、柱塞弹簧座、柱塞弹簧、柱塞壳、齿圈、齿杆和泵体,所述滚轮安装在柱塞壳的下端,驱动凸轮与滚轮配合,柱塞的上端位于泵体里、下端顶在柱塞壳底部,柱塞弹簧套在柱塞外面,柱塞弹簧的下端位于柱塞壳里并顶在弹簧座上,柱塞弹簧的上端顶在泵体下端,柱塞与泵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柱塞腔,柱塞上端侧壁上设置控制回油孔开闭的螺旋槽,壳体内部安装有齿杆,柱塞套外安装有与齿杆相配合的齿圈,泵体上分别设置进油孔、回油孔、第一油路,进油孔与柱塞腔相连通,所述燃油控制阀安装在泵体的上方且包括第一电磁阀体、垫块、第一线圈、电磁铁静铁心、第一衔铁、电磁阀阀杆、第一隔离块、电磁阀弹簧、泄油阀阀杆、泄油锥阀和盖板,垫块和第一电磁阀体并列布置,泄油锥阀、泄油锥阀阀杆设置在泵体里,第一衔铁通过电磁阀阀杆连接泄油锥阀阀杆,泄油锥阀的一端与盖板固连、另一端的锥形端面与其旁的泵体配合,泄油锥阀阀杆也与泄油锥阀的锥形端相连,电磁阀体内加工有第一冷却油路,第一冷却油路穿过电磁铁静铁心与线圈并与衔铁所在腔连通,第一隔离块位于衔铁与电磁阀弹簧座之间并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垫块上,第一隔离块上加工有引流环,电磁阀弹簧座上加工有回流孔,引流环与回流孔相连通,回流孔与电磁阀弹簧所在腔相连通,电磁阀弹簧所在腔通过第一油路与所述回油孔连通,泄油锥阀阀杆左端连接泄油锥阀、右端连接泄油锥阀弹簧,泄油锥阀阀杆与第二油路相互交叉,第二油路通过柱塞腔与进油孔相通;所述出油阀安装在泵体顶部,所述出油阀包括上下布置的高压油管连接口和出油阀弹簧,第二油路通过出油阀弹簧连接高压油管连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93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