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装置及用于汽车VOC检测的干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30579.9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3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黄秋鑫;张金兰;丑天姝;陈琼;刘丽;周丽;蔡宇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53/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5106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装置 用于 汽车 voc 检测 干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装置及用于汽车VOC检测 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VOC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目前主要针对汽车材料及内 饰件进行检测,传统方法主是要通过加热样品后散发VOC,使用TenaxTA吸附 管吸附,再用TD-GC-MS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过程基本不干燥散发出来的VOC 气体,直接用吸附管吸附,而实验表明,一定量的水分经过TenaxTA吸附管后, 因冷疑等作用附着于管内及填料表面,影响TenaxTA吸附装置的吸附效果,极 易达到吸附管穿透,直接影响其检测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在现在的技术中,普遍使用“普通干燥管+TenaxTA吸附管”对VOC进行 采集,避免上述问题,但其会造成死体积大,采样过程需要较多的气体填充, 无法精确检测的汽车VOC含量;此外,容易因干燥剂饱和结块而导致气流堵塞。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吸附装置及用于汽车VOC检测的干燥装置,提高 气体吸附效果,减少死体积,提高汽车VOC含量的检测精度,并防止检测过程 中的气流堵塞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吸附管,所述第一吸附管设有与外界 相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至少一个第二吸附管,所述第二吸附管与所述第一吸 附管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吸附管与所述第一吸附管相配合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吸附管设有分别与外 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相连通的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 气流通道相错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平均间隙小于所述第一吸附管 内部吸附剂之间的平均间隙;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平均间隙小于所述第二吸附 管内部吸附剂之间的平均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气罩,两个所述气罩分别与一个所述第 一吸附管活动连接,所述气罩设有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容纳腔;所述 第一吸附管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吸附管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吸附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罩还设有隔片,所述隔片设置于对应的所述 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气罩的边缘形成进出口;所述隔片与所述第一吸附管相配 合形成第四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附管中部;所 述第三气流通道设置于所第二吸附管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为多条,并沿所述第二吸附管的 周向边缘间隔设置;或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为圆环,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管的 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管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所 述第一气流通道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凸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附管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 述第三气流通道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端部向内凹设;所述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条砂芯管,其中一条所述砂芯管设置 于所述第一吸附管内并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其中一条所述砂芯管设置于所 述第二吸附管内并形成所述第三气流通道。
一种用于汽车VOC检测的干燥装置,包括上述的吸附装置。
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代表具体的数量 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所述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苯、甲 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化合物,是一类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的有害气体物 质;所述TenaxTA吸附装置:一种使用TenaxTA多孔吸附填料的吸附装置,对 VOC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并通过加热方式可将VOC重新释放出来,在仪器中 检测VOC;TenaxTA:聚(二)苯醚(聚苯撑氧化物);所述TD-GC-MS:热解 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一种用于检测VOC的仪器;所述吸附装置穿透: 指吸附装置吸附饱和,VOC含量超过吸附的吸附能力,多余的VOC直接通过 吸附装置而未被吸附,无法检测;死体积:指吸附装置填充完成后的空间,即 气体在吸附装置中的体积。
上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05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