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内节去黄竹筒浮动V形夹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3688.6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9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涂桥安;马晨波;何斌辉;潘慧;林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J1/00 | 分类号: | B27J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内节去黄 竹筒 浮动 夹紧 装置 | ||
一种去内节去黄竹筒浮动V形夹紧装置由两个竹筒V形夹紧机构组成,每个竹筒浮动V形夹紧机构中的H支架上装有两个垂直挂轴和两个水平挂轴,在两个水平挂轴上装有左V形件和右V形件;安装调整好后竹筒浮动夹紧机构,左V形件和右V形件的组合中心和两个垂直挂轴的轴线与框架上四个支耳的对称轴线重合;加工时,左V形件和右V形件夹紧竹筒,当竹筒中心与去内节去黄组合刀具不同心时,左V形件和右V形件夹紧竹筒随着H支架左右浮动,或随着垂直挂轴在H支架的孔中上下浮动,且浮动后能自动复位;与现有的竹筒浮动夹紧装置相比,本去内节去黄竹筒浮动V形夹紧装置大大地减少了装卸竹筒的时间,并减少了一个操作工人,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竹子加工方法中的一种夹紧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整竹筒去内节去黄时实现竹筒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浮动且能自动定心的V形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毛竹是一种速生、高产、优质、易于更新恢复的重要森林资源。它不仅生长周期短,而且物理力学性能优越。与木材相比,由于竹筒直径小,壁薄中空,尖削度大且横截面大多数都是椭圆、沿长度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等几何特点,所有这些对其加工利用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
目前竹材都是通过锯、剖或刨削加工,仅能加工成宽度15-20毫米,厚度5~8毫米的竹片,难以直接利用。要想获得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产品,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及耐虫、耐腐和防霉变能力,必须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对毛竹进行深加工。若能将毛竹展开成无裂纹竹平板,即可获得幅面宽为250-400mm、长为1300-3000mm、厚度为5-10mm的无裂纹竹平板。此竹平板可以直接作装饰材料用,也可以用来做竹地板,还可以将其刨切成不同厚度的微薄竹粘贴在各种类型的板基上,用来制作复合地板、家具面板、人造板等各种装饰材料。要实现整竹筒无裂纹展开,将竹筒展成竹平板,必须去掉竹筒外表面的竹青、内孔中的内节和竹黄,进行等厚度加工后沿众向开缝、软化处理再展开。目前使用的去内节多为手工去除,去竹黄采用浮动镗刀类似金属加工中镗孔的方法或采用将竹筒剖成竹片后用刨切方法加工。如在竹材胶合板生产中,先人工去掉中隔,然后采用浮动镗刀进行去黄加工;由于生产效率低而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因而在实际竹材胶合板生产中只能将毛竹筒对开成二半,去掉中隔,放在压机中展平后用刨刀去黄;而在竹地板生产中,是将圆筒状竹材沿径向剖分为均等的多条竹片,打掉中隔,采用刨刀进行刨削加工,将扇形截面竹片加工成等宽、等厚的矩形截面竹片,这种去黄方法材料的利用率低。专利(ZL200910183603.9)中采用的整竹筒去内节去黄方法是在一次走刀完成去内节去黄,与原来的相比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的利用率,但所采用的竹筒夹紧装置是两个三脚卡盘,装夹竹筒时,需将竹筒从头上穿过两个三脚卡盘,然后分别旋紧两个三脚卡盘夹紧竹筒;去内节去黄完成后,需旋松两个三脚卡盘,将竹筒从两个三脚卡盘抽出(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竹筒装夹时间较长,且装夹竹筒需要两人来完成,不断影响了生产率,而且三脚卡盘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竹筒去内节去黄时实现竹筒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浮动且能自动定心的V形夹紧装置。
在一次走刀中同时去除竹筒中的内节和竹黄,采用的是去内节去黄组合刀具,利用去内节去黄组合刀具中的小锥刀、大锥刀、三片去黄刀片中的众多端面齿和前刀齿将内节去净,利用三片去黄刀片上的众多后刀齿去黄;去内节去黄时,采用的去内节去黄组合刀具绕定轴线高速回转,而竹筒不旋转,由于每根竹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为保证对竹筒内孔的加工要求,必须使去内节去黄组合刀具和竹筒在切削位置同心,所以夹紧竹筒的机构必须是浮动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36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