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7372.4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5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卢远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2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并网 逆变器 电压 穿越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尤指一种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在电压瞬时跌落至0V时的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201310380141.6公开光伏并网逆变器兼容低电压穿越的正负序解耦控制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①、采用正负序解耦方法将检测到的电网电压分解为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将逆变器输出电流也分为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对其分别控制;
②、使逆变器输出电流的正序分量跟踪电网电压的正序分量,将逆变器输出电流的负序分量控制为零,从而使逆变器实时根据电网电压的跌落情况正确计算电网电压相位角,实现输出电流相位控制。
该技术方案通过正负序解耦的方法检测出低电压穿越时电网电压的真实相位,同时控制电流的正序和负序分量,精确控制逆变器在低电压穿越时输出的功率因数。在低电压时可以输出和正常运行时一样的有功电流,输出功率保持不变,最大程度保持电网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采用正负序解耦的双dq旋转坐标系控制方法,其计算量大、控制繁琐。
在实际应用中,当电网电压发生瞬时跌落时,特别是瞬时零电压跌落时,锁相方法的稳定性及精确性受到极大挑战。现有技术中的锁相方法,在跌落过程中检测到的电压相位角θ2与实际电压相位角θ1会存在一个较大偏差;另外,电网跌落与恢复瞬间,逆变器来不及调整输出电压,此时,输出电压与并网电压间会存在一个很大的幅值差。幅值和相位角的差异,如果不采取特殊处理手段,尤其是当逆变器正在大功率运行时,就很容易导致逆变器产生一个数倍于额定值的瞬时冲击电流,逆变器瞬间即会过流保护而脱网,低电压穿越失败。逆变器不仅不能对此时的电网有一个无功电流的支撑,以辅助电压恢复,还会对电网有一个冲击伤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简单、稳定地克服了零电压状态下的锁相难题,以及电压跌落和恢复瞬间容易产生冲击电流而脱网的问题,保证逆变器能够在大功率运行工况下,平稳实现低(零)电压穿越,并按要求给电网提供足够的无功电流支撑,提高逆变器及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电压跌落与电压正常两种状态的识别;
(2)根据步骤(1)的识别结果决定逆变器控制策略:正常控制模式或低电压穿越控制模式,正常控制模式转步骤(3),低电压穿越控制模式转步骤(4);
(3)正常控制模式:直流电压外环指令值UdcRef由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决定,直流电压外环指令值UdcRef与直流电压Udc的实际值比较,经PI控制器得到电流内环的d轴电流指令值IdRef,保证逆变器运行在光伏电池板的最大功率输出点;q轴电流指令值IqRef由系统要求的无功功率输出决定;
(4)低电压穿越控制模式:实时计算并网点电压幅值Em,根据Em与并网电压幅值的额定值VN,求得跌落深度k:
然后,根据跌落深度k的大小、国家光伏逆变器行业标准要求的电压跌落期间的无功电流需求、逆变器容量,设定无功电流指令值IqRef和有功电流指令值IdRef。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步骤(1)中,判定电压跌落的方法有三种,同时复合使用,具体包括:
④电网电压的幅值Em小于90%额定值;
⑤三相电网电压任意一相的前一个周期的瞬时值与后一个周期的瞬时值之差超过限定值1;
⑥三相交流电流任意一相的瞬时值超过限定值,所述超过限定值是指电流值过大,但小于交流过流保护值;
当以上三个条件有任意一个满足时,则判定为电压跌落,逆变器进入低电压穿越控制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步骤(1)中,判定电压恢复的方法有三种,同时复合使用,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7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堆栈式充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双支路结构的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