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水附件及使用该防水附件的防水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8016.4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3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邹宏飞;吴泽华;徐耕;张志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623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19 | 代理人: | 徐小磊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 附件 使用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水附件及使用该防水附件的防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信设备机柜设计中,经常会用到防水连接器,通过接触件实现信号传输与控制,通过螺纹或卡口连接实现快速锁住或解锁,防水连接器的防水附件则用于实现防水密封。
现有的防水连接器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器壳体1及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尾端的防水附件,防水附件包括中间转接套2,中间转接套2的前端与连接壳体后端螺纹配合,中间转接套的尾端旋装有格兰头3,格兰头上顶压有密封圈。当线缆与接触件连接后,先将防水附件的中间转接套旋装于连接器壳体上,再将格兰头旋装于中间转接套的尾端,格兰头在旋装过程中密封圈将线缆密封。现有的这种防水连接器存在的问题在于:通信设备柜由于空间狭小,安装尺寸受到限制,现有的这种防水连接器由于中间转接套的存在导致防水连接器整体长度较长,不能适用于设备柜的狭小空间中使用,还有就是中间转接套和格兰头需要旋拧两侧才能实现连接器与线缆的组装,组装过程也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用防水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附件因设置有中间转接套而导致产品整体长度较长且组装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防水附件的防水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防水连接器的技术方案为:
防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的尾部设置有防水附件,防水附件包括用于旋装于相应连接器壳体上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锁紧螺母,锁紧螺母内设置有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配合套筒,配合套筒、锁紧螺母上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后配合面,前、后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套装于相应线缆上的防水胶圈,配合套筒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挡止配合以限制配合套筒朝前移动极限的挡止部。
后配合面与防水胶圈之间设置有润滑垫圈。
配合套筒与连接器壳体之间设置有止转插配结构。
止转插配结构包括互相配合的端面齿和端面槽。
挡止部由端面齿的齿顶或端面槽的槽底构成。
配合套筒上于止转插配结构的前侧具有用于伸入连接器壳体的后端的伸入部分,伸入部分的外周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壳体密封配合的密封圈。
锁紧螺母的后端于后配合面的前侧设置有内环台,配合套筒的后端被后配合面限位而不能由前至后由锁紧螺母后侧脱出,配合套筒上于内环台的后侧设置有用于与内环台挡止配合而防止配合套筒由后至前由锁紧螺母前侧脱出的弹性倒刺。
防水附件的技术方案为:
防水连接器的防水附件,包括用于旋装于相应连接器壳体上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锁紧螺母,锁紧螺母内设置有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配合套筒,配合套筒、锁紧螺母上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后配合面,前、后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套装于相应线缆上的防水胶圈,配合套筒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挡止配合以限制配合套筒朝前移动极限的挡止部。
后配合面与防水胶圈之间设置有润滑垫圈。
配合套筒与连接器壳体之间设置有止转插配结构。
止转插配结构包括互相配合的端面齿和端面槽。
挡止部由端面齿的齿顶或端面槽的槽底构成。
配合套筒上于止转插配结构的前侧具有用于伸入连接器壳体的后端的伸入部分,伸入部分的外周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壳体密封配合的密封圈。
锁紧螺母的后端于后配合面的前侧设置有内环台,配合套筒的后端被后配合面限位而不能由前至后由锁紧螺母后侧脱出,配合套筒上于内环台的后侧设置有用于与内环台挡止配合而防止配合套筒由后至前由锁紧螺母前侧脱出的弹性倒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使用时,防水附件的锁紧螺母直接旋装于连接器壳体上,在锁紧螺母旋紧的过程中,锁紧螺母朝前移动,前配合面通过防水胶圈带着配合套筒前移,直至配合套筒的挡止部被连接器壳体挡止,前、后配合面对防水胶圈作用,防水胶圈压紧线缆实现密封,本发明通过锁紧螺母直接与连接器壳体配合,不需额外设置中间转接套,不仅能够减小连接器的整体长度,还能够仅需一次旋紧动作就能够防水附件与连接器的装配,组装过程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缺少防尘盖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80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