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3792.3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德田昌弘;川口龙生;宫崎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F21/04 | 分类号: | F28F21/04;F28F2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名***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使多个流体间热交换的热交换部件。
背景技术
基于人们对改善汽车燃油效率的需求,而期待一种为了防止发动机启动时等发动机较 冷时的燃油效率恶化,尽快加热冷却水、发动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等、 降低摩擦(Friction)损失的系统。或者,期待一种为了使尾气净化用催化剂尽快活化,加 热催化剂的系统。
为了改善汽车燃油效率,要求油的温度尽快上升。因此,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油达 到最佳温度为目的,使用了用于冷却水与油热交换的油加热器。但是,发动机启动伊始的 冷却水温度低,升高冷却水的温度需要时间。其结果是,即使使用油加热器,仍存在需要 油温上升的时间问题。
为了使发动机启动时的油温迅速上升,作为热源,不仅是冷却水,也期待利用尾气的 余热。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蜂窝结构体(第一流体流通部)和机壳(第二流体 流通部)构成的热交换器。由此,流通于第一流体流通部的高温尾气与流通于第二流体流 通部的低温液体可以进行热交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071161号
发明内容
但是,例如,将油作为流体流通的话,由于油的导热性差,有可能产生局部过热而品 质恶化或油的过烧等的问题。即,当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二流体的热交换时,热会由 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因此一方流体的温度受另一方流体温度控制,难以达到期望的 温度。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可以控制热交换流体温度的热交换部件。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配置一种管状流通部,其与覆盖第一流体流路之蜂窝结构体的 覆盖部件的外周接触、形成第二流体流路,进一步配置包含管状流通部的外周流通部,可 以解决上述课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以下的热交换部件。
[1]一种热交换部件,具备有:
蜂窝结构体,该构造体具有以陶瓷为主成分的隔壁,通过所述隔壁形成由第一端面2 (2a)贯通至第二端面2(2b)的多个孔格,多个所述孔格形成第一流体流路,
金属制的覆盖部件,其嵌合在所述蜂窝结构体的外周,
第二流体流通部,其与所述覆盖部件的外周接触配置,形成第二流体的流路,
第三流体流通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的外周,将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包含 的同时,成为使第三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及所述覆盖部件相接触而进行流通的流 路。
[2]根据上所述[1]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是管状流通部,所述 管状流通部与所述覆盖部件的外周相接触并卷绕于其上呈螺旋状配置。
[3]根据上所述[1]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是管状流通部,所述 管状流通部与所述覆盖部件的外周接触,呈弯曲配置。
[4]根据上所述[1]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是与所述覆盖部件的 外周接触而设置的筒状部件,第二流体在所述覆盖部件的外周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之间 流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部配置有多个格子状部件。
[5]根据上述[1]~[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与所述 覆盖部件的接触面积)/(所述蜂窝结构体的外周表面积)为0.01~0.3。
[6]根据上述[1]~[5]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的与所 述第三流体接触的接触表面积)/(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的容积)为0.3~0.8。
[7]根据上述[1]~[6]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部件,其中,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部的管 状流通部与邻接的所述管状流通部的距离为0.3~7.0mm。
热交换部件除了用于热交换的第一流体流路、第二流体流路,还具有第三流体流路, 由此,通过第三流体控制第一流体、第二流体的温度,可以防止过度升温。特别是通过具 备有与覆盖蜂窝结构体的覆盖部件外周接触配置、形成第二流体流路的管状流通部、以及 包含管状流通部的外周流通部,容易控制各流体的温度。本发明的热交换部件也可以利用 导热性低的流体(例如油)。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件轴向的模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37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