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4257.X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8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蔡思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特普瑞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B13/08 | 分类号: | F03B13/08;F03B3/16;H02P9/00;H02P10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缓冲 水力发电 系统 | ||
1.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水坝体(1)与发电机组(2),在拦水坝体(1)上设置有一条“S”形的贯穿该拦水坝体(1)前后两侧的过水通道(5),以及在过水通道(5)中设置的转轮组;该转轮组通过转轴与发电机组(2)相连接,且在发电机组(2)的电力输出端上还依次串接有可调电源电路与缓冲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组包括设置在过水通道(5)入口处并通过入口转轴(3)与发电机组(2)相连接的锥形入口转轮(4),设置在过水通道(5)出口处并通过出口转轴(9)与发电机组(2)相连接的出口转轮(8),以及数量至少为一个且设置在过水通道(5)内部并通过中央转轴(6)与发电机组(2)相连接的中央转轮(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电路由三极管VT4,MOS管Q1,MOS管Q2,串接在MOS管Q1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感L1,一端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MOS管Q1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感L2,一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滑动端与MOS管Q1的栅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3,一端与MOS管Q2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7,正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5,正极经电阻R6后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负极经二极管D3后与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4,正极经二极管D4后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6,以及P极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8后与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组成;其中,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栅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P极与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4的P极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MOS管Q1的漏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组成该电路的输入端且与可调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二极管D5的N极与电容C6的负极组成该电路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电源电路由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2,P极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N极顺次经电容C3与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2和电容C3的连接点相连接、滑动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1,以及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顺次经电阻R3和电阻R4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滑动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2组成;其中,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同时与电容C1的正极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1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电容C3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二极管整流器U1的两个输入端组成电路的输入端且与发电机组(2)的电力输出端相连接,电阻R3和电阻R4的连接点与二极管D2的N极组成电路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冲击缓冲式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和三极管VT4均为NPN型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特普瑞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特普瑞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425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仿生鱼鳍的波浪能转换装置
- 下一篇:球型太阳能发电装置